知嘹汽車/陳壹
前段時間,商務部、海關總署等聯合發布了一紙新政,核心是“自明年1月1日起,對電動車實施出口許可證管理”。翻譯一下,大意是“以后純電新車想光明正大地出海,得拿到車企的官方授權才行”。
得益于中國新能源車在全球范圍內的各種“遙遙領先”,以及俄烏沖突后西方車企留下的市場空白,中國汽車近兩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出海”熱潮。
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出口量在2021年還只有201.5萬輛,到2024年已經躍升至586萬輛,登上“全球第一”的寶座。
同時期,一條“野路子”隨之出現:由于國產新能源車在國內外有明顯差價,且海外市場需求旺盛,部分國內車商開始做起了反向代購的生意。他們在國內采購新車,上牌后立刻轉為“二手車”身份,利用中亞等地區相對寬松的法規,規避掉正常新車出口所需的一系列繁瑣認證和高額關稅,再銷往中亞、中東乃至東歐市場。
起初,這是一場“三贏”游戲:
對于出口商,一臺在國內花正常價格收來的電車,運到國外轉手就能大賺一筆。比如海鷗(在部分海外市場稱作Dolphin Mini),頂配在國內的售價為 8.58萬元人民幣,在俄羅斯的汽車銷售網站如 auto.ru 上,售價普遍在 210萬盧布左右,直接翻了一倍。
某些熱門車型,還能賣出更好的價格。以理想L9 為例,這臺車在國內的售價是 40.98萬元人民幣,在俄羅斯全新理想L9售價普遍在 750萬至850萬盧布之間。行情火爆的時候,其售價一度超過1100萬盧布,折合人民幣近百萬,真正實現了“比國內高一倍”的價格神話。
對于國內車企和4S店,“倒爺”大量采購幫助他們消化了因價格戰而積壓的庫存,緩解了現金流壓力;
對于海外消費者,即便經過層層加價,中國新能源車的性價比依然能讓他們直呼便宜。
但好景不長,當市場發現“這玩意兒能賺錢”之后,大量的熱錢和新的玩家就會開始涌入。然后,經典的“中國式內卷”開始了。
假設哈薩克斯坦有一位大客戶,想采購10臺極氪001:A出口商經過計算,給出了一個“單車利潤1萬人民幣”的報價;而作為新玩家的B出口商為了搶下這個大單,決定不按套路出牌,反手給一個“單車利潤5000甚至3000”的報價,反正先把客戶搶過來再說;隔壁還有攪局的C出口商,人家可能根本不指望靠賣車賺錢,而是看中13%的出口退稅。
結果就是,價格戰愈演愈烈,最后甚至出現為了維持客戶關系而“平進平出”的抽象現實。當所有人都不再賺錢時,更嚴格的監管就該到來了。
針對新政,有網友調侃這是一場清野行動,大概率會斷人財路,但知嘹汽車認為,新政的目的其實是為了中國汽車的百年大計,畢竟真正的全球化遠不止是“把車賣出去”那么簡單。
你看豐田的神車Hilux,這臺其貌不揚的皮卡被BBC著名汽車節目《Top Gear》用火燒、水淹、高空墜落等各種方式“虐待”后,依然能啟動開走,因此一戰封神。它不僅是中東富豪們沖沙的玩具,是東南亞農民們拉貨的工具,甚至在非洲和中東的一些戰亂地區它都是標準戰車。
它之所以賣爆全球,靠的絕不僅僅是“皮實耐用”四個字,而是因為有無數個“特供版”:為了適應非洲的特殊油品質量,豐田要改噴油嘴;為了對抗中東的桑拿天氣,豐田要改空調;為了應付東南亞的復雜路況,豐田要升高懸掛......簡單來說,Hilux在全球銷售的根本就不是“同一臺車”。
除了看得見的硬件,還有看不見的軟件。比如在歐洲,Hilux必須滿足嚴苛的排放和安全法規;在北美,Hilux有更豪華的內飾和更豐富的娛樂配置;在日本本土,Hilux有更緊湊的車身尺寸。
真正的全球化,遠不止是“把車裝上船”那么簡單,它需要在每一個目標市場都像本地人一樣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這些恰恰是倒騰“零公里二手車”的車商們省略掉的。那些未經本土化改造的產品,一旦因為水土不服出現大面積問題時,消費者最后罵的只會是產品背后的“Made in China”。
所以,新政的發布有很正向的現實意義。
如果我們反向倒推,還會理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當中國車企在海外建廠,“Made in China”變成“Made in Uzbekistan”或“Made in Russia”時,老外會不會開始做起反向代購,把海外生產的“特供版”中國車再賣回國內呢?
知嘹汽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