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巨頭表態:一句“愚蠢”背后的競爭信號
11月12日,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在媒體交流中的言論引爆科技圈。這位手握全球80%AI芯片市場份額的巨頭掌舵人,一邊強調“NVIDIA遙遙領先”,一邊鄭重警示:“低估華為太過愚蠢。”這番表態迅速登上熱搜,網友熱議“巨頭終于正視中國科技力量”。
黃仁勛的忌憚有據可依。他特別提及華為在5G與智能手機領域的積累,直言其技術儲備深厚,因此對華為AI云節點進展“并不意外”。這已是他年內第二次肯定華為——7月曾反問媒體:“哪家手機或通信技術能比肩華為?”兩次表態遞進,折射出華為AI突破已刺痛行業神經。
二、實力對決:華為憑什么成為“可怕對手”
1.技術突圍:從替代到比肩的快速跨越
黃仁勛的警示,源于華為在AI硬件領域的迅猛突破。當前華為昇騰910C芯片在推理性能上已達英偉達H100的60%,售價卻僅為對方十分之一,成為國內市場有力替代者。黃仁勛坦言:“華為已能和我們相提并論,這說明了問題。”
更震撼的是其技術規劃。華為9月公布昇騰芯片三年路標:2026年將推出昇騰950系列,互聯帶寬達2TB/s,較上一代增長2.5倍,還自研HiBL/HiZQ兩種HBM內存適配不同場景;2027年昇騰960算力再翻倍,支持4bit精度業界最優格式;2028年昇騰970將實現全面升級。同時,華為推出支持8192張昇騰卡的Atlas950超節點,號稱“全球最強”,2026年四季度上市,直指企業級算力市場。
2.生態卡位:綁定本土需求的天然優勢
華為競爭力更體現在“硬件-軟件-場景”全棧能力。其開放靈衢2.0互聯協議,將超節點技術引入通用計算領域,發布TaiShan950超節點,可取代大型機與數據庫一體機。更同步開源CANN編譯器、openPangu大模型,構建生態壁壘。
政策與市場雙加持下,華為優勢凸顯。中國“十四五”規劃要求國產芯片自給率超60%,歐盟也推動供應鏈多元化,華為成為打破壟斷的關鍵選項。分析師指出,若持續突破,其未來3-5年有望在特定區域占20%以上份額。
三、行業震動:霸權松動下的全球芯片變局
1.英偉達的應對:加速奔跑的防御戰
黃仁勛已啟動應對:近期與OpenAI達成3500億美元算力合作,鎖定全年產能;新GB300芯片選用三星HBM3E,試水供應鏈多元化。這些動作背后是焦慮——AMD獲OpenAI千億美元支持,OpenAI自研芯片2026年投產,疊加華為追趕,市場正從“一家獨大”轉向“多極競爭”。
2.產業啟示:技術自主成破局關鍵
黃仁勛的重視,本質是認可中國科技自主能力。2025年全球AI芯片需求爆發,若華為持續突破,有望在2030年1800億美元市場中占據重要席位。但挑戰仍在:英偉達CUDA生態壁壘難破,業內推測華為實現訓練芯片全面替代或需5-8年。
巨頭博弈中的技術覺醒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