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一輛白色A級轎車從廣汽埃安長沙工廠緩緩駛下生產線。它沒有舉行盛大發布會,卻已引發27萬人圍觀、拍出近7820萬元的天價。這不是某款限量超跑,而是京東、廣汽與寧德時代聯手打造的“國民好車”——埃安UT super。它的下線,標志著一場以渠道為支點的汽車產業變革正式拉開序幕。
這輛車被冠以“空間王”“續航王”“智能王”之名,但真正值得深思的,不是車本身,而是京東的角色。它不造車,卻深度參與產品定義;不投巨資建廠,卻掌控獨家銷售渠道。這場合作的本質,是零售平臺以用戶數據和消費生態,反向撬動制造與能源體系的一次大膽實驗。
京東的入場,擊中了傳統汽車銷售的軟肋。長期以來,購車流程被4S店壟斷,價格不透明、服務割裂、決策周期長。而京東用“線上一口價+全國交付中心+養車服務網絡”的組合拳,試圖重構鏈條。用戶在App上選車下單,去最近的交付中心提車,后續保養維修則由遍布全國的京東養車門店承接。近3000家自營店、超4.6萬家合作網點,構成了比多數車企更密的線下觸點。
更關鍵的是,京東把“賣手機”的邏輯搬到了汽車上。它調動6億用戶的消費數據,提前介入產品設計。近17萬人參與配置投票,反饋直接決定車型功能取舍。這種C2M(用戶直連制造)模式,讓“國民好車”精準錨定10萬–12萬元主流市場,實現“99秒換電”“540度影像”等實用配置的高性價比集成。車電分離設計進一步降低門檻,用戶可先買車身,電池按需租賃。
對比主流品牌,京東模式優勢鮮明。特斯拉直營控價但覆蓋有限,比亞迪渠道廣卻難統一體驗,蔚小理重服務但成本高昂。京東則以輕資產方式,整合多品牌交付中心,實現“一店看多車、一站辦全事”,將選車周期從數周壓縮至幾天。其8億活躍用戶中,大量3C消費者正是新能源車潛在客群,精準導流大幅降低獲客成本。
但挑戰同樣清晰。寧德時代換電站目前僅500余座,年底目標1000座,遠不足以支撐全國便捷換電。用戶對“京東賣的車”是否等同原廠品質仍有疑慮,多品牌混營的服務標準也待厘清。更重要的是,京東依賴廣汽與寧德時代供貨,若合作生變,生態閉環將面臨斷裂風險。
這場實驗能否成功,尚需市場檢驗。預售數據未公開,專家評價雖看好其模式創新,卻難代銷量背書。但可以肯定的是,京東正在推動汽車從“交易商品”向“生活入口”轉變。當買車像買家電一樣簡單,當數據真正驅動產品而非營銷,汽車流通的底層邏輯或將被重寫。
未來的競爭,不在車間,而在用戶心智與服務生態之間。誰掌握入口,誰定義體驗,誰就能握住方向盤。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