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名學生選修一門講授ChatGPT的課程,結果在考試中集體用ChatGPT答題。這不是諷刺漫畫,而是發生在韓國頂尖學府延世大學的真實事件。當教授發現數百份答案如出一轍時,他或許才意識到,這堂課真正測試的,不是學生對AI的理解,而是整個教育系統在技術洪流前的潰敗。
這場風波始于10月15日的一場線上考試。為防作弊,教授要求全程錄制屏幕與面部。但學生們很快找到漏洞——調整攝像頭角度、分屏操作,甚至光明正大地讓AI代筆。四天后,批改試卷的教授震驚于答案的高度雷同。他發出最后通牒:主動坦白者記零分,隱瞞者將面臨停學。結果,僅在一個匿名投票中,就有超過一半參與者承認作弊。有人直言:“我們大多數人都用了ChatGPT。”
這并非孤例。韓國調查顯示,91.7%的大學生曾用AI完成作業,而全國71.1%的高校尚未制定AI使用政策。延世大學作為韓國三大名校之一,竟在此事上毫無準備。課程教授只能以“良心自首”應對,校方至今未發布任何正式聲明或新規。教育系統還在用20世紀的監考邏輯,對抗21世紀的技術現實。
全球高校早已行動。復旦大學明確禁止AI參與論文核心環節,違者可被撤銷學位;天津科技大學設定AI生成內容不得超過40%;北京師范大學則要求標注AI使用部分,且比例控制在20%以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更嚴厲——一旦作業出現AI特征,直接判零分并記錄學術不端。這些政策背后,是清晰的底線:允許輔助,禁止代勞;可以借力,但不能交權。
技術檢測也在跟進。中國多所高校引入AIGC檢測系統,北京郵電大學甚至建成六千萬張學術圖像的比對庫,專查AI偽造圖表。美國高校普遍采用Turnitin等工具識別AI文本。然而,延世大學的學生之所以敢冒險,正是因為知道——沒有規則的地方,就沒有懲罰。
真正的危機不在于學生作弊,而在于教育者遲遲未能重建規則。當AI能寫論文、做實驗、答題庫,考試的意義必須被重新定義。是繼續圍堵技術,還是轉向能力評估?是懲罰“使用AI”,還是教會“如何與AI共處”?答案已擺在每所高校面前。
教育的底線不是防止機器答題,而是確保人在思考。若學校再不行動,未來我們培養的,或許不是會用AI的人,而是被AI取代的人。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