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公布智能輔助系統“天神之眼”車型保有量達到了200萬臺,10月份就銷售了31萬臺“天神之眼”車型,現在每天生成輔助駕駛數據超1.3億公里。而10月份比亞迪公布的數據是每天生成1.1億公里,累計行駛里程突破行業紀錄。這一數據標志著比亞迪成為全球首個實現高階輔助駕駛系統規模化普及的車企,其智能駕駛技術已從高端配置下沉至主流消費市場。
天神之眼智能輔助系統越用越聰明,憑借海量數據積累、創新安全承諾及全場景能力,已成為行業標桿。要知道這是比亞迪推出“智駕平權”9個月內取得的成績,并且這個數據還將繼續增長。
從銷售比例上看,10月輔助駕駛車型中,王朝與海洋系列貢獻279,724輛(占比88.3%),方程豹、騰勢、仰望分別銷售29,974輛、6,409輛和652輛。這一數據反映出比亞迪“技術平權”戰略的成效——智能駕駛功能已覆蓋從10萬元以下的海鷗到百萬級仰望U8的全價格帶車型,其中10萬元以下車型占比達35%,打破了“高階智駕僅服務高端用戶”的行業慣例。
關鍵技術亮點在于數據閉環的形成:1.3億公里/天的真實場景數據涵蓋城市擁堵、鄉村道路、雨雪天氣等復雜路況,通過深度學習算法持續優化感知決策能力。
用戶反饋顯示,該系統在城市道路中自動跟車、擁堵跟車的成功率達92%,高速領航輔助的接管率降低至0.8次/百公里,已成為用戶日常駕駛的核心依賴功能。
同期發布的《智能駕駛用戶白皮書》顯示,89%的用戶認為該系統“顯著降低駕駛疲勞”,76%用戶表示“愿意為智駕功能額外付費”。與此同時,比亞迪還主動推出無“天神之眼”功能車型,以及搭載華為乾坤智駕車型,讓用戶有更多選擇。
比亞迪“天神之眼”的規模化成功,本質上是數據飛輪效應的勝利。200萬輛的保有量形成了“銷量增長→數據積累→算法優化→體驗提升→再促銷量”的正向循環,日均1.3億公里的數據量使其在Corner Case(極端場景)處理能力上領先行業6-12個月。
這種基于海量真實場景的技術迭代路徑,與特斯拉的“影子模式”異曲同工,但比亞迪憑借更廣泛的價格覆蓋實現了更快的普及速度。
從行業影響看,比亞迪正在重塑智能駕駛的競爭規則。過去由特斯拉、“蔚小理”主導的“高精地圖+激光雷達”路線,正被比亞迪的“視覺為主+數據驅動”路線挑戰。
其核心優勢在于成本控制——“天神之眼”基礎版僅搭載8顆攝像頭和1顆毫米波雷達,硬件成本降低40%,卻通過數據優勢實現了接近激光雷達方案的感知能力。這一模式迫使競爭對手重新評估技術路線,推動行業從“硬件堆砌”轉向“數據運營”。
最為關鍵的是比亞迪推出“智能泊車”情景下的全面兜底,不走保險,包賠損失,贏得了用戶的安心。至今成為行業先例,也必將引領行業為智能輔助駕駛兜底,帶領行業健康發展。
未來挑戰在于技術深化與生態構建。一方面,比亞迪計劃2026年推出激光雷達版“天神之眼B”,將記憶領航、自動變道等功能下放至15萬元級車型;另一方面,需應對歐盟即將實施的《AI法案》對數據隱私的嚴格限制。
最關鍵的競爭壁壘已從技術本身轉向數據生態——誰能在保證用戶隱私的前提下,構建更高效的數據閉環,誰就能在智能駕駛下半場占據主導地位。比亞迪的200萬輛里程碑,只是這場“數據戰爭”的開始。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