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前后,深圳聚集了十多萬名電子與電氣工程師,他們每天琢磨著怎么讓手機電池更安全、充電更快、壽命更長。這些工程師在富士康、華為、OPPO的工廠里,一個批次一個批次地測試著鋰電池的最佳工作溫度、最合適的電流密度、最經濟的材料配比。那時候沒人想到,這些經驗有一天會用來造汽車。
直到201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全面啟動,這批工程師自然而然地成了最早的技術遷移者。手機電池的BMS系統放大后,就成了汽車的電池管理系統;手機快充技術的邏輯升級后,就成了汽車的快充方案。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術積累,突然之間被賦予了新的使命。
有趣的是,這種技術遷徙不僅發生在人才層面,更體現在產業間的無縫銜接。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就是個典型例子。很多人以為這是專門為汽車研發的黑科技,但其實它的核心技術來自二十年前的手機電池工藝。2003年,比亞迪給諾基亞、摩托羅拉做手機電池時采用的鋁殼卷繞工藝,在2020年以放大100倍的形式,變成了驚艷行業的刀片電池。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寧德時代身上。這家儲能領域的王者,把電力儲能行業積累的水冷技術升級后,用在了電動車的麒麟電池上。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在重電系統上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高鐵技術的發展——高鐵牽引體系的技術理念被小型化、車規化和低成本化后,實現了汽車的"高鐵化"。
甚至航天工業也在為新能源汽車貢獻力量。為了降低能耗、延長續航,航天級的輕量化材料、熱控體系和高可靠性工程經過"車規級改造"后,被用在了汽車上。中航復材、西南鋁等航天軍工企業,就這樣成了汽車產業鏈上的重要供應商。
這種跨產業的技術遷徙,背后是中國制造業生態的獨特優勢。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不是簡單地把供應商和客戶湊在一起,而是讓它們形成有機的協同網絡。
拿電池產業來說,它需要上游的鋰礦、鈷礦、鎳礦供應商,需要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的供應商,需要BMS系統、熱管理系統、結構件的供應商,還需要回收處理的供應商。這個生態系統,中國從2000年手機時代開始積累,用了25年才建成。
這個生態的效率有多高?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從啟動研發到發布只用了15個月。這么快的速度,一方面得益于技術積累,更重要的是整個生態的協同效應——材料供應商、設備供應商、車企客戶都在同一個生態里,可以快速響應、快速反饋、快速迭代。
相比之下,如果這條產業鏈分散在全球不同國家,開個會都要飛半個地球,還要協調不同國家的法規、環保、貿易政策,那么在中國15個月能做完的事,放到全球可能需要三五年。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正在形成的"副產品→產品→回收→再生副產品"的體內循環。到2025年,中國的動力電池退役量預計有80到90GWh,其中六成的鎳鈷鋰和稀土磁體可以實現回收再利用。這意味著,在中國本土產業鏈里,邊際成本在持續下降,這比海外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全球循環又快了一步。
看看歐美車企的現狀,就能理解生態優勢的重要性。2020年,歐盟推出了1萬億歐元的十年投資計劃;2022年,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也投資了約3700億美元支持新能源產業。但到了2025年,除了在中國有廠的特斯拉,多數歐美車企還是在為電池發愁。福特汽車的電動車事業部在2024年虧損約51億美元,通用汽車也推遲了多款電動車的上市時間。
這說明,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實在不是砸錢就能加速建成的。它需要時間的沉淀,需要不同產業之間的相互滋養,更需要人才的聚集和流動。
這種生態優勢還在持續演化。今天中國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和可控核聚變技術都在分頭推進,但隨著機器人越來越靈巧,核聚變發電工程的設計就可以考慮讓機器人去修建和維護核反應堆。而對機器人產業來說,核聚變、航天、深海、軍工這些產業的需求預期,又是它們推進研發的底氣和目標所在。
這種面向未來的協同,正在創造一種"可規劃的確定性"。今天這個產業的技術突破,明天就可能輔助一個全新的產業成型。就像生物界的演化一樣,產業生態也在不斷交叉、融合、變異,孕育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或許,這就是中國制造業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它不是靠單一技術的突破取勝,而是依靠整個生態的協同進化。在這種生態里,每個產業都是其他產業的伴生品,也是其他產業的培養皿。這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網,反而構成了最難被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當別人還在為一個技術點苦苦攻關時,中國的產業生態已經在進行著跨界的技術遷徙和人才流動。這種生態優勢,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不僅能讓現有的產業茁壯成長,也在悄悄孕育著下一個奇跡。
【Tim悅讀室終身學習社】
在這個信息繭房越織越厚的年代,多數人只能看到別人想讓他們看到的信息,而那些真正有用的資料在各種圍追堵截下,艱難求存,能有緣看到的人,自然擁有更為廣闊的視野。
Tim悅讀室每日分享:
新聞早報、每天聽一本書(有聲書)、經典文章
最新影視、軟件、趣站
最新電子書、經濟學人、財新周刊等國內外優質報刊
頂級策劃方案、行業報告、付費文章
WX??【Tim悅讀室】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