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雙十一剛落下帷幕,當行業還在為“理性消費”成為主流而反思時,一組數據卻讓市場炸開了鍋:阿里巴巴港股市值沖破3萬億港元,創下2021年10月以來新高,單日最高暴漲3000億港元。 這個消失五年的男人:馬云,僅僅掛回工牌現身園區酒吧,就點燃了資本市場的熱情。
要知道,在他回歸前,阿里剛經歷了一場漫長的寒冬。 電商市場份額從巔峰期的80%以上滑落至不足50%,甚至兩次被拼多多在市值上反超,最低時市值僅剩1700億港元。 內部士氣跌至谷底,2023年啟動的“1+6+N”組織改革陷入困局,六大業務集團各自為戰,資源內耗嚴重,連阿里云和菜鳥的上市計劃都僅三個月就被叫停。
馬云在內網留下一句“所有偉大的公司都誕生在冬天里”,吹響了回歸的號角。 他回歸后的第一把火,直接燒向了阿里的權力結構和決策機制。
他打造了被稱為“鐵三角”的核心班底:蔡崇信執掌財務大權,保障戰略的財務穩健;吳泳銘深耕技術研發,確保技術投入落地;蔣凡則重回電商一線,主導用戶場景的執行。 更關鍵的一步是,他將合伙人制度改為CEO負責制,徹底縮短了決策鏈條。
這一調整的效果立竿見影。 過去,在層層審批的組織架構下,一次百億級別的補貼決策可能需要數月才能落地。
而新的“鐵三角”機制下,面對競爭對手在即時零售市場的步步緊逼,阿里決策層迅速決定以“淘寶閃購”聯合餓了么出擊,百億級別的補貼決策響應時間可以做到以“天”計算,后期補貼額度更是從100億元提升至500億元。 決策效率的提升,為市場反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馬云的第二步是精準的市場反擊。 他豪擲500億元啟動補貼計劃,直指當時最激烈的戰場,即時零售。 這一決策建立在對消費趨勢變化的敏銳洞察上:用戶正從“逛淘寶”轉向“場景化即時消費”。
于是,阿里推動從算法電商向場景電商轉型,將餓了么的履約能力、淘寶的流量入口、飛豬的場景延展深度整合,推出“淘寶閃購”。
這場戰役的增長速度超出行業預期。 淘寶閃購于2024年5月2日正式上線,到5月底日訂單就超過4000萬單,6月底突破6000萬單,到7月5日,其日訂單數已超過了8000萬單,活躍用戶超2億。 這不僅帶動了餐飲連鎖品牌生意增長170%,中小商家增幅也高達140%。 在外賣賽道,阿里份額一路追至43%,緊緊咬住美團47%的份額。
在本地生活戰場,阿里還推出了新的攻擊策略。 高德地圖上線了“掃街榜”,基于用戶真實行為數據打造消費榜單,號稱“刷屏無效,用腳投票”,直接挑戰美團核心的UGC評價體系。 這一舉措硬生生為阿里搶回了吃喝玩樂的重要流量入口。
市場陣地初步收復后,馬云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未來:AI。 2025年初,阿里宣布未來三年將投入3800億元用于AI基礎設施建設,這筆投入超過了過去十年的總和,成為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規模的單項投入。 馬云將AI定為“第二增長曲線”,他甚至要求核心團隊每日匯報AI研發進展,曾一天三次追問大模型訓練細節,向整個組織傳遞出“此事優先級至高無上”的強烈信號。
技術布局迅速轉化為商業成果。 阿里云在2025財年收入實現了雙位數增長,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多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同比增長。 其通義大模型全面開源后,全球下載量突破數億次,成為全球最大的開源模型家族之一。 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27-2028年,阿里云營收有望突破2000-2400億元。
阿里沒有讓AI停留在概念層面,而是加速其落地具體場景。 例如,與NBA合作推出的AI籃球助手,能實現實時解說、球星數據查詢,并可生成360度無死角精彩回放,試圖改變球迷的觀賽體驗。
在對內賦能上,AI技術也深入到淘寶天貓、1688、高德、釘釘等業務中,例如淘寶已試水AI搭配助手,旨在提升用戶停留時長和轉化率。
這一系列組合拳的效果直接體現在財報上。 2025財年,阿里巴巴凈利潤同比暴漲77%,達到1259.76億元。 淘天集團的客戶管理收入(CMR)同比增長加速至6%,88VIP會員規模增長至超5000萬。 阿里的戰略路徑變得清晰可見:通過500億補貼穩住當下消費基本盤,通過3800億投入押注AI未來。
然而,爭議也隨之而來。 激烈的補貼戰雖然能快速搶占市場份額,但也引來了監管的關注。 為杜絕“不正當競爭、抵制惡性補貼”,市場監管部門已約談主要外賣平臺,阿里需要及時調整戰略。 同時,AI是一場需要長期巨額投入的持久戰,其商業回報周期相對較長。 如何平衡短期現金流與長期技術投入,是阿里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電商領域的競爭格局也已深刻改變,拼多多、抖音電商、京東各據一方,阿里想重回過去的壟斷地位已無可能。 內部業務協同、層級冗余等問題也尚未完全根治。 馬云回歸一年,用三招讓阿里觸底反彈,但這場逆襲之戰還遠未結束。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