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全球氣溫創下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月;同一年,中國多地夏季氣溫突破40℃,新疆、四川、山東等地刷新歷史極值。就在人們以為“高溫已成定局”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卻在10月中旬發出預警:今年秋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可能進入拉尼娜狀態——那個曾與“冷冬”緊密相連的氣候信號,正悄然回歸。
這看似矛盾的一幕,實則揭示了一個正在重塑的現實:拉尼娜并未消失,但它已不再是我們記憶中的那個“寒冬制造者”。在全球變暖的底色下,即便是海洋深處的冷流,也難再染白整個冬天。
拉尼娜的本質,是赤道太平洋一場海洋與大氣的協同變奏。當信風增強,東太平洋冷水翻涌而上,西太平洋暖水堆積,由此強化的大氣環流像多米諾骨牌般推倒全球氣候格局。傳統上,它意味著中國冬季偏冷、南方干旱、北方多雨,甚至臺風頻發。但如今,這套“氣候劇本”正在失效。
數據顯示,自21世紀以來,拉尼娜正變得“弱而持久”。2020至2023年,史無前例的“三重”拉尼娜持續三年,卻未能阻止全球連續刷新高溫紀錄。2025年,盡管年初仍處于拉尼娜影響下,但其強度微弱,4月海溫距平僅-0.16°C,遠未達典型拉尼娜標準。更關鍵的是,全球平均氣溫依然高居歷史第二,中國6月氣溫創同期最高——冷信號擋不住熱趨勢,已成為新常態。
這背后,是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深層改寫。過去百年,拉尼娜年中我國冬季偏冷的概率高達85%,但1986年以后,這一比例驟降。全球變暖如同一層“保溫毯”,削弱了冷事件的影響力。即便拉尼娜帶來階段性寒潮,也只是高溫背景下的短暫回調,如同熱浪中的幾陣涼風,轉瞬即逝。
更值得警惕的是,拉尼娜的“副作用”正在加劇。它不再主導冷暖,卻放大極端。2025年長江中下游暴雨連連,而新疆、內蒙古持續干旱,正是副熱帶高壓在拉尼娜影響下異常偏強的結果。未來,即便弱拉尼娜再現,其價值也不在于能否帶來冷冬,而在于它是否會觸發更強的氣候波動——寒潮、暴雪、洪澇、干旱,將以更高頻率輪番登場。
氣候系統已進入一個“非線性時代”。我們不能再用“冷或熱”的二元邏輯去理解天氣,而必須接受:極端,才是未來的常態。拉尼娜仍在,但它已不是氣候的主宰者,而是變暖大潮中的一道漣漪。真正的趨勢,早已寫在逐年攀升的溫度曲線上。
當海洋的冷意再也無法凍結大地的熱浪,我們該問的不是“今年冬天冷不冷”,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