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赤峰的深秋,寒風刺骨。菜農李先生站在自己承包的200畝白菜地里,望著被踩得泥濘不堪的土地,幾乎說不出話來。原本即將收獲的白菜,如今只剩殘根斷葉。短短幾天內,這里成了數百人“免費采摘”的狂歡現場。初步估算,損失接近100萬元——這是一季的全部收入,是他用貸款投入的心血。
事件的導火索,是一段在網絡上瘋傳的視頻:畫面中,有人在地里摘白菜,配文稱“白菜免費摘,地址已標”。這條信息迅速發酵,從附近村民的小范圍撿拾,演變為數百人攜帶麻袋、電動車甚至農用車前來“收割”。有人成袋裝走,有人直播炫耀,現場如同集市。而這一切,建立在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免費”承諾之上。
真正讓謠言插上翅膀的,是當地媒體“紅山晚報”的一次轉發。該賬號擁有40余萬粉絲,在未核實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發布了題為“繼免費撿土豆后又有新驚喜,赤峰一地可以免費砍白菜”的視頻,并配文“最后我們收獲滿滿非常開心”。這一操作,無異于為謠言加蓋了“官方認證”的印章。許多網友正是看到“官媒”背書,才確信“真的可以白拿”。
最早發布該信息的,是一名網名為“自信姐”的自媒體博主。她自今年9月起,持續發布類似“鄉村采摘”內容,目的明確:漲粉、引流、帶貨變現。此次事件發酵后,她迅速刪除了相關視頻,但網友已保存證據。截至目前,她未作任何回應,也未道歉或賠償。而“紅山晚報”也僅是悄悄刪帖、關閉評論,并未公開說明或致歉。
李先生曾試圖通過社交平臺維權,發布現場視頻和澄清聲明,引發廣泛關注。但不久后,他清空了所有相關內容。據知情網友透露,他并非放棄追責,而是不愿再承受輿論壓力。他已固定全部證據,包括視頻、截圖和傳播鏈條,正等待法律途徑的啟動。然而,當地警方雖已介入,卻因參與人數眾多、取證困難而進展緩慢。
這類事件并非孤例。就在半年前,安徽宿州一名土豆種植戶曾先生遭遇類似命運。他本允許村民撿拾少量小土豆喂豬,卻被傳成“整地免費挖”,引來上千人連挖四天,損失近百萬斤,價值五六十萬元。廣西南寧也發生過西瓜地被哄搶事件,種植戶損失數萬元。這些事件的共同點是:一個模糊信息被放大,一個“免費”標簽被濫用,一次從眾心理被點燃。
法律上,此類行為并非無解。根據《民法典》,造謠者和傳播者需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散布謠言擾亂秩序可處拘留和罰款;若造成重大損失,還可能觸犯《刑法》中的“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或“損害商品聲譽罪”。哄搶者若數額較大,也可能構成“聚眾哄搶罪”。律師指出,即便參與人數多,也不能成為“法不責眾”的借口,組織者和積極參加者應被重點追責。
但現實往往滯后于法理。在宿州土豆事件中,警方最初以“法不責眾”為由未及時制止,直到輿論發酵才立案。赤峰事件至今無一責任人被公開處理。官媒的失察、自媒體的逐利、公眾的輕信、執法的遲疑,共同構成了這場悲劇的鏈條。更令人擔憂的是,類似事件集中爆發于2025年6月以來,顯示出一種危險的“模仿效應”——有人開始把“免費撿”當成理所當然。
這場風波暴露的,不僅是法律執行的短板,更是信任體系的脆弱。農民的信任,在于投入土地的每一分汗水;公眾的信任,本應建立在真實信息之上;而媒體的信任,恰恰是最不該被辜負的公信力。當自媒體為流量不擇手段,當官媒為熱度放棄核實,當公眾為“占便宜”沖進農田,整個社會的信任基礎就在一次次“免費摘”中被蠶食。
目前,赤峰當地政府表示“會通過官方通報公布處理進展”,但尚未有實質動作。李先生仍在等待一個說法。他不需要同情,只需要公正。而社會需要的,是一次徹底的反思:如何遏制謠言的傳播?如何壓實媒體責任?如何讓農民的勞動不再被輕易踐踏?
未來,或許應建立更高效的謠言響應機制:平臺對“免費領取”類信息加強審核,地方媒體轉發前必須核實,農業部門可提前發布種植戶信息以正視聽。更重要的是,執法部門必須打破“法不責眾”的慣性,對組織性哄搶依法追責,形成震懾。
這場白菜地的浩劫,不該只留下一片狼藉。它應成為一記警鐘:在網絡時代,一句輕率的“免費”,可能摧毀一個人一年的希望;而每一次對謠言的縱容,都是對規則的一次侵蝕。我們守護的,不只是白菜,更是這個社會最基本的誠信與秩序。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