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禁令,切斷了LEAP-1C發動機的供應鏈。
《紐約時報》和路透社幾乎同時爆料,美國商務部已暫停向中國商飛出口通用電氣的噴氣式發動機及相關技術。
這張牌,特朗普終究還是打出來了。
早在中美會晤的前期,對方就曾威脅要斷供航空發動機。
18架已投入商業運營的C919,未來還能飛多久?年產150架的擴產計劃,還能如期實現嗎?更關鍵的是,國產航發CJ-1000A,真的準備好"轉正"了嗎?
說實話,這一天來得并不意外。
從C919立項那天起,"洋心臟"的隱患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埋在中國民航工業的崛起之路上。
2014年,通用電氣拿到向中國出口LEAP-1C發動機的許可證,那時候中美關系還算平穩,技術合作看起來順風順水。
但到了2020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時,這個許可證險些被拒絕,最終在各方的博弈之下,相關許可證還是得到了延續。
可目前來看,美方似乎并不打算在航發領域幫中國商飛完成進口航發到國產航發的過渡。
這一許可被中止,意味著C919短期內將面臨核心部件斷供風險。
至于,特朗普政府給出的理由,是因為中國對美國限制稀土、鎵鍺銻等關鍵礦物出口,美國為此展開反制。
這個邏輯聽起來冠冕堂皇,但明眼人都知道,這不過是"技術脫鉤"戰略的又一次升級。
從芯片設計軟件到學生簽證,再到如今的航空發動機,美國的"卡脖子"清單越來越長。
而國產C919大型客機,又作為中國高端制造業的標志性項目,自然就成為了繼芯片之后,對方又一個關注的焦點。
但這張牌,真的能打垮C919嗎?我看倒也未必!
首先,中國在民用大型客機領域已經籌備了多年時間,之所以采購歐美聯合開發的航空發動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爭取到歐洲的適航證。
如今,歐洲的適航證審批出現了推遲,國產C919大飛機適配國產航發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早在C919立項之初,中國航空工業便同步啟動了國產商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CJ-1000A(長江-1000A)的研發計劃。
這款由中國航發集團主導研發的發動機,旨在替代LEAP-1C,實現C919的全面國產化。
如今,美方收緊航空發動機的出口,無疑是給國產航空發動機的轉正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CJ-1000A的研發歷時十余年,自2011年首次亮相北京航展以來,經歷了多個關鍵節點。
2017年首臺原型機完成組裝,2018年在測試臺完成首次點火,2023年開始搭載運-20進行空中試驗,驗證穩定性。
而在2025年3月,江蘇太倉舉行的商用航發大會上,中國航發的高層就層明確表示,CJ-1000A性能遠超預期,即將進入C919平臺驗證飛行階段。
在央視頻道剛剛播出的魯健訪談節目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彥仲提到了國產飛機發動機問題,對外透露國產長江-1000A發動機"大概很快能解決"。
張彥仲院士曾是國家大型飛機重大專項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他主導了C919干線客機及配套發動機的關鍵技術評審。他的表態,無疑給了所有人一顆"定心丸"。
事實上不僅是美國,就連歐洲也已經開始在民用大型客機領域對C919“下手”了。
2022年,EASA啟動C919驗證飛行,派專家來中國測試,數據交換了好幾輪。
按原計劃,2025年能出證,讓C919進歐洲市場。
可現在,2025年11月了,官方表態模棱兩可,說是審查復雜,時間表得往后推。推多久?沒細說,但業內傳聞至少三年起步。
早幾年FAA也拖拖拉拉,要求補一堆材料。
表面上看,是安全標準嚴謹,實際呢?誰不知道波音737 MAX出事后,他們自己標準都松過,現在輪到中國產品,就卡得死死的。
C919的認證數據,中國民航局(CAAC)那邊早驗證過,飛了上千小時無故障,可EASA非要重頭來,測試項目翻倍。
FAA更絕,2023年介入后,列出上百項"需澄清"點,從疲勞壽命到鳥撞試驗,全要第三方復核。說白了,就是想要拖著適航證的頒發,不讓國產C919大飛機進入國際市場。
目前,波音和空客這兩大航空飛機巨頭,壟斷了全球90%以上的商用飛機市場。
中國C919的問世,對于這兩大巨頭的壟斷地位而言,絕對會是一次不小的挑戰。
要知道,無論是芯片還是汽車,一旦中國企業介入進來,就會用更低的價格以及更好的服務來搶占市場份額,歐美相關部門卡著相關適航證的審核。
說白了,就是在保護西方自己的本土產業,這套路跟芯片、光刻機的手法十分類似。
先是說你的產品不安全,后來就是打壓、管制,目的就是不讓中國企業的產品進入西方國家市場。
回看美國此舉,的確會在短期內影響到國產C919大飛機的投產以及布局,但長期來看,這種限制性的措施只會適得其反。
中國企業其實早就已意識到了供應鏈風險,并為此提前儲備了一批LEAP-1C發動機,可支撐數年內的基本訂單需求。
加上CJ-1000A的測試進展順利,已在運-20平臺上完成多次高空飛行驗證,具備上C919進行大規模裝機測試的現實基礎。
與國外航空產業鏈的發展模式不同,中國航空工業走的是從設計、制造到適航認證的全流程模式。
這也就意味著,即便沒有LEAP-1C航空發動機的供應,C919型大飛機也可以依靠國內供應鏈來逐步完成生產。
歷史經驗表明,外部封鎖從來不是發展的終點,而是自主創新的起點。
從半導體到高鐵,從北斗到殲-20,中國一次次證明:越是被卡脖子,越能激發突破的決心。今天,輪到了大飛機。
斷供不會讓C919停下腳步,反而會加速它的成長。中國C919大飛機的故事,這也才剛剛開始。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