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I文定
編輯|白婉嘉
“限時低價”、“秒殺”——打開任何一家電商平臺,這些字眼幾乎無處不在。它們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消費者的眼球,也成為商家沖刺銷量的利器。
然而,佛山一家童裝店卻因在阿里巴巴店鋪標題中使用這兩個看似普通的營銷詞匯,收到了行政處罰通知單。
市監局調查發現,該童裝公司在阿里巴巴店鋪,對銷售的“女童T恤”產品使用“限時低價”“秒殺”等字樣進行宣傳,經查實,該產品進貨價為8.5元/件,其宣傳期間的銷售單價均為9.9元/件(4月7日至7月31日),認定其行為構成了價格欺詐。
圖源:廣東省打假協會
同時,在抖音店鋪,銷售的“女童上衣”產品,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 GB 31701-2015(《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
最終沒收該店鋪違法所得2521元,另罰款15150元。
起初,商家感到十分冤枉。畢竟,隨手打開任何一個購物APP,幾乎一半的商品都在使用類似的宣傳語。為何單獨他們受到處罰?
問題不在于使用了這些詞,而在于如何使用。
該童裝店僅僅在標題中打出“限時低價”和“秒殺”的誘人標識,卻未按照法規要求明確標注促銷活動的具體起止時間,也沒有明確公示所謂的“秒殺價”是相對于哪個原價而言的。
表面上,這只是一家童裝店的小額罰單,背后卻折射出電商價格標識監管的大動向。
根據《規范促銷行為暫行規定》,商家開展限時減價、秒殺等價格促銷活動時,必須明確標示促銷的起止時間和原價。
所謂的“原價”,在執法實踐中指的是:本次促銷活動前七日內在本交易場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據的最低交易價格。
若此前七日沒有交易,則以本次促銷前最后一次交易價格作為原價。商家不能隨意虛構一個高價作為“原價”,然后宣稱大幅折扣。
《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十三條明確規定:“經營者銷售、收購商品和提供服務,應當按照政府價格主管部門的規定明碼標價,注明商品的品名、產地、規格、等級、計價單位、價格或者服務的項目、收費標準等有關情況”。
佛山童裝店的行為,正屬于未落實明碼標價要求,涉嫌誤導消費者。
在佛山童裝店被處罰之前,淘寶天貓平臺就于2025年5月發布了商品信息發布規范的重要調整。
平臺明確要求商家不得在商品主圖、標題及詳情頁中使用“會員價到手”、“入會領券”等可能誤導消費者的表述。
根據新規,對于濫發信息的行為,平臺可視情節輕重采取下架商品、搜索降權、搜索屏蔽商品等多種處理措施。
一位資深賣家指出,這些變化代表著平臺價格行為監管正從結果管控轉向過程管控,通過工具標準化預防違規行為的發生。
2025年8月,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網信辦就《互聯網平臺價格行為規則》公開征求意見,標志著互聯網平臺價格行為監管邁出關鍵一步。
該規則要求平臺經營者應做好價格促銷、補貼、差別定價、動態定價、競價排名等規則的公開。
特別是對于差別定價和動態定價,規定要求平臺經營者和平臺內經營者對不同交易條件的消費者實行不同價格的,應當公開相關規則。
這些規定旨在解決消費者反映強烈的“算法歧視”、“大數據殺熟”等新型價格問題。
對于廣大商家而言,面對日益嚴格的價格監管,既不必恐慌,也不能掉以輕心。
“限時”、“秒殺”不是絕對禁區,關鍵在于規范使用。
開展任何價格促銷活動前,商家都應確保明確標示促銷期限和原價依據。同時,要保證所謂的“原價”符合法律規定,不是隨意虛構的價格標簽。
對于參與淘寶特價區等平臺活動的商家,還需注意2025年平臺的新要求——系統會自動比對商品近30天最低成交價,若標注“特價”但未真實低于歷史售價,商品將被下架并扣分。
價格監管的步伐正在加速。2025年10月,內蒙古鑲黃旗一家生活超市就因“反向抹零”行為被當地市場監管局處罰,連云港一家海鮮店也因未明碼標價而受到行政處罰。
細微之處見真章,從“反向抹零”到未明示促銷時間,商家們逐漸意識到,在價格合規的道路上,任何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疏忽都可能付出代價。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