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由中國機器人走出的“貓步”視頻,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巨大爭議。
11月5日,在小鵬AI科技日上,何小鵬向公眾展示了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
它擁有仿生脊椎、柔性皮膚、22個自由度的靈巧手,走路姿態幾乎與真人無異,甚至在現場表演了堪比模特的步伐與轉身。
按理說,這應該是一場關于“中國機器人技術突破”的高光時刻。
然而,僅僅幾個小時后,網絡的討論就從“科技驚嘆”變成了“真假辯論”。
有人懷疑視頻是AI合成,有人斷言那是“真人套殼”,甚至有網友做出逐幀分析,試圖證明那不是一臺機器。
面對洶涌質疑,何小鵬不得不在次日早上拍下一鏡到底的“自證視頻”,親手解開機器人的腿部外殼,露出內部結構,以證明“這真是一臺機器人”。
但諷刺的是,連這段視頻都沒能平息爭議——有人質疑是“剪輯造假”,有人懷疑“AI偽影”。
于是,在隔天晚上X9增程版的發布會上,小鵬團隊甚至被迫現場讓機器人“脫皮”示范。
為此,何小鵬更一度哽咽,稱“希望這是她最后一次證明她是她。”
事實上,在這一幕幕匪夷所思的“自證”背后,問題其實變得更值得思考:為什么一次堪稱劃時代的技術展示,會演變成全民的造假討論?為什么中國科技公司做出世界級成果,卻總是先被質疑?
而當全球頂級同行馬斯克都發文稱“小鵬的機器人身材不錯”“未來機器人市場將由中國與特斯拉主導”時,國內輿論卻陷入“真假之爭”的循環?
(1)為什么“總是”小鵬?
事實上,這并不是小鵬第一次陷入“真偽”之爭。
過去幾年,這家以“技術驅動”自居的新勢力,幾乎每次高調亮相,都伴隨著同樣的質疑聲。
從最早宣稱“城市NGP全國可用”的P5,到后來強調“全域智駕落地”的P7i,再到G6發布時承諾的“30萬以內最強智能SUV”——每一次產品發布都言之鑿鑿、氣勢如虹,但現實體驗往往姍姍來遲。
而且,再加上小鵬的品牌語言本身就帶著一種“技術理想主義”的色彩,因此不難想象本次以“物理世界AI涌現”為主題的科技日,又會引來多少雙帶著質疑的眼睛“先入為主”。
這一次,IRON無疑正好踩中了這種“敏感”的臨界點:它的太超前與逼真,在外界看來,像是“又一次想制造爆點的營銷事件”。
盡管何小鵬一再強調,IRON的“貓步”之所以做到那么逼真,背后的技術是他們團隊在具身智能和仿生運動控制領域積累多年的成果。
它采用了仿人脊椎結構、柔性驅動關節、AI肌肉控制系統,通過深度強化學習算法,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協調軀干與下肢的重心。
有趣的是,這場“信任危機”似乎并沒有讓小鵬受傷。
相反,它成了一場高強度的“公關反彈秀”。在何小鵬錄制視頻、剪開機器人腿部“自證清白”后,全網討論量在24小時內飆升到破億。
然后緊接著小鵬汽車美股一度上漲超7%,成為新能源板塊少數逆勢上揚的股票。
再來就是與此前曾是“冤家”的馬斯克“商業互捧”,以及被外網官媒轉發等等,小鵬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傳播破圈,收獲了巨大的曝光量。
于是,這也不禁讓那些原本質疑其炒作的人更加“應激”了。
細想一下本次事件的“B面”,公眾對小鵬的不信任,或許也是整個行業營銷失度的“后遺癥”之一。
眾所周知,在中國這片新能源汽車的熱土上,有不少廠商為了搶占市場份額,采用夸大其詞甚至虛構功能的宣傳手段誤導消費者,導致行業亂象頻發。
像之前被熱議的訂單注水、參數造假、續航里程虛標、輔助駕駛功能過度夸大等等,都一再讓消費者在一則接一則的廣告宣傳中迷失。
因此,在這樣的語境下,小鵬AI科技日原本極具技術含量的發布——包括第二代VLA大模型、Robotaxi、飛行汽車等,反而在輿論中會率先就被自動歸類為“又一場PPT盛宴”,而不是由衷地覺得這是中國科技的一次突破。
(2)中國科技的信任困局?
關于國內機器人被質疑的事件,小鵬這個其實并非孤例。
好比今年2月,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社媒賬號發布的一段宇樹機器人G1跳舞視頻,也同樣引發了不少爭議和質疑。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另一家國內企業智元機器人發布的宣傳視頻,也因為動作過于“絲滑”,
被質疑“使用了AI合成”。
再者,今年5月小米發布玄戒O1芯片時,也曾在全網范圍內遭受巨大的非議,繼而硬生生變成一場“中國芯真假自研”全民辯論賽。
彼時小米堅稱的“自研”成了最大流量密碼,也成了最大道德枷鎖。
雷軍隨后一條懇請網友“幫忙轉發辟謠”微博下,有一條評論格外醒目:“自己花錢研發,還要自己花錢澄清”。
從宇樹到智元,再到小鵬、小米,這些被質疑的主角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來自中國。
換句話說,這早已不是單個企業的公關危機,而是一個關于“中國科技是否值得被相信”的時代命題。
一方面我們渴望“中國制造”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又習慣性地不相信“中國真的能做到”。
更吊詭的是,這種“信任赤字”并非只存在于國內輿論。
當小鵬的機器人登上海外社交媒體時,國外網友同樣分化:有人驚嘆“中國速度”,也有人陰謀論式地稱那是演員偽裝。
然而,當特斯拉的Optimus在舞臺上跳舞時,幾乎沒人質疑那是“人穿皮套”。
同樣的技術演示,因為出自不同國家,就有了不同的“真實性門檻”。
而這門檻背后的一個事實或許是:我們如今可以造出全球領先的芯片、算法、機器人,卻還沒有造出足夠讓世界信服的“品牌共識”。
(3)功夫拍案
從本次小鵬機器人的破圈傳播中,可以窺見的一個事實是,我們的技術在加速,但信任在滯后。
過去二十年,我們習慣了“從模仿走向趕超”的敘事。但當中國科技企業真的開始談“原創”“引領”時,社會心理顯然還沒準備好。
不過,這場關于信任的風暴也有積極的一面。它至少說明,中國科技開始進入了“被質疑的階段”。
也就是說,我們終于做出了足夠讓人難以置信的東西。
當技術領先到讓人懷疑,那或許正是一個國家創新真正成熟的信號。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