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蘋果最新款手機iPhone 17系列正式開售。在中國許多城市的蘋果線下直營店門口,顧客大排長龍,工作人員不得不擺放更多排隊用的黑色柵欄。工作人員透露,只有提前預約購機的消費者才可以進店領取新機。
一面是新款手機火熱發布、消費者爭相搶購、各大科技圈博主如火如荼測評。另一面,鮮有人知的是,一個月之后的10月20日,55名中國消費者針對蘋果稅壟斷,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集體提出公開投訴,稱蘋果公司的規則限制了競爭,并迫使用戶支付高達30%的傭金。而僅在三天之后,英國競爭上訴法庭作出判決,認定蘋果收取過高傭金構成不公平交易,蘋果可能面臨高達20億美元的消費者賠償。
一邊是監管裁決的明確落地,一邊是集體投訴的剛剛啟程。當中國作為蘋果全球第三大市場,卻承受著最高費率的“蘋果稅”,中國消費者不禁發問:在全球監管圍剿的大背景下,這場集體維權能否打破壟斷堅冰?中國消費者何時能受到公平對待?
全球圍剿與中國特例:蘋果稅的國別歧視圖譜
事實上,許多普通消費者或所謂的“果粉”其實并不清楚何為“蘋果稅”。
“蘋果稅”并非法定稅收,而是蘋果對App Store內數字交易所收取的傭金,本質是其封閉生態下的“數字過路費”。而這筆費用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刺眼的國別差異,中國正處于這張歧視圖譜的最頂端。
放眼蘋果的全球市場,此次英國的判決或許將成為打破壟斷的最新注腳。倫敦競爭上訴法庭經過審理認定,蘋果利用iOS系統的獨占性,將30%傭金設定為“不公平高價”,其通過限制第三方支付和應用分發構建的壁壘,實質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這一判決延續了全球監管的高壓態勢:歐盟依據《數字市場法》已對蘋果處以5億歐元罰款,強制其開放第三方支付并將傭金降至10%-25%;美國加州法院裁定蘋果不得禁止開發者提供外部支付鏈接,變相終結了部分場景的傭金收取;日本公平貿易委員會則給出最后通牒,要求2025年底前開放應用分發渠道。
反觀中國市場,蘋果緘口不言,30%的標準傭金率一分未降,僅對年收入低于100萬美元的小開發者提供15%的“優惠”;微信、支付寶等主流第三方支付被完全封鎖,用戶必須通過Apple Pay完成交易,App Store成為獲取應用的唯一渠道。這種封閉程度在全球主要市場中極為罕見,直接導致2024年中國消費者繳納的“蘋果稅”高達64.4億美元,占蘋果在中國營收的10%,這一比例不僅高于美國,更是歐洲市場兩倍以上。
這種差異絕非“市場自主調節”所能解釋,而是典型的國別歧視。
壟斷枷鎖下的利益絞殺:從開發者到消費者的全方位傷害
據統計,中國是蘋果稅實際費率最高的市場之一。這源于中國數字內容生態的特殊性:游戲、直播、知識付費等數字消費領域極為活躍,而這些正是受蘋果稅影響最深的行業。
中國開發者與消費者長期處于雙重困境:一方面,他們承擔著全球最高的蘋果稅負;另一方面,維權渠道相對有限。此前雖有個別開發者對蘋果提起反壟斷訴訟,但多以和解告終,未能形成判例效應。例如本次55名中國消費者的集體投訴,其實是2024年中國首例針對蘋果的反壟斷民間訴訟的一次延續。當時,該案被上海知識產權法院駁回原告訴請,判決中雖明確認定蘋果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但沒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不公平高價和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
而蘋果正是依托這一壟斷地位,構建了閉環利益鏈條:開發者若想進入iOS生態,必須接受支付系統的強制綁定,任何引導用戶使用第三方支付的行為都會招致應用下架風險;用戶若想使用熱門應用,除了忍受更高定價外別無選擇。
開發者成為這場壟斷游戲的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對中小團隊而言,15%的傭金意味著利潤的切割,許多初創企業因渠道成本過高而被迫退出iOS市場;對大型開發者來說,30%的抽成大幅壓縮了創新空間。更嚴峻的是,這種成本最終必然傳導至消費端——視頻會員漲價、游戲道具提價、付費內容縮水,消費者在毫不知情中為蘋果的壟斷利潤買單。
蘋果稅的危害早已超越單一的費用問題,而是形成了對數字生態的全方位侵蝕。
維權之路的破與立:從個體訴訟到集體攻堅
中國消費者對蘋果稅的抗爭從未停止,但此次55人集體舉報的意義遠超以往。這標志著維權行動從分散的個體訴訟,升級為有組織、有明確訴求的行政投訴,為打破壟斷僵局帶來了新的可能。
相較于此前的民事訴訟,此次行政投訴的訴求更為精準有力:(1)開放第三方支付渠道,且對該種除IAP以外的第三方支付免收任何形式、任何金額的傭金;(2)開放蘋果App Store以外的iOS應用獲取渠道,且免收任何形式、任何金額的傭金、技術服務費等費用;(3)降低中國蘋果稅(30%),且必須低于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最優惠之比例。這種訴求直指蘋果商業模式核心,與全球監管改革方向完全一致。
近些年在全球范圍內,反壟斷監管已形成共識性高壓。2020年,美國司法部聯合多個州對谷歌提起反壟斷訴訟,指控谷歌通過與蘋果等設備制造商簽訂排他性協議,使其搜索引擎成為瀏覽器和設備的默認選項,從而非法維持其在搜索市場的壟斷地位。此案仍在審理中,被認為是數十年來美國最重要的反壟斷案。在此背景下,監管部門更易形成“蘋果行為具有全球性違法特征”的判斷,為調查取證提供參照。
消費者的集體發聲正在引發連鎖反應。這種來自開發者與消費者的雙重期待,正在匯聚成推動市場變革的強大力量。此次的集體投訴是邁向權利覺醒的重要一步。蘋果稅鐵壁的裂縫已經出現,全球圍剿的號角已經吹響。
資本與權利的天平:公平交易權不應有國別之分
英國的判決與中國的投訴,共同指向了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命題:資本巨頭與消費者的權利失衡。當蘋果2024年在華營收突破600億美元時,很少有人意識到,其中每10美元就有1美元來自中國消費者繳納的“蘋果稅”。這種失衡的本質,是壟斷資本對消費者基本權利的漠視。
蘋果的國別差異策略,暴露了其對不同市場監管強度的精準算計。在監管嚴格的歐美市場,蘋果選擇妥協退讓;在中國市場,由于此前維權力量分散、監管案例不足,蘋果便長期維持最高標準的壟斷模式。這種“欺軟怕硬”的策略,不僅違背商業倫理,更涉嫌違反《反壟斷法》中的公平交易原則。舉報信中“構成對中國消費者的國別性歧視”的指控,正是對這種雙重標準的有力駁斥。
消費者的訴求本質上極為樸素:同等付費,應享同等權利。購買同款iPhone,中國用戶支付的硬件價格并不低于歐美,但在數字服務上卻要承受更高成本和更少選擇。這種權利落差,與我國作為數字經濟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隨著《反壟斷法》的不斷完善和監管力度的持續加強,這種基于壟斷的國別歧視,理應走到盡頭。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場維權行動關乎整個數字生態的未來。若蘋果稅的壟斷模式持續存在,不僅會剝奪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更會讓開發者陷入“為渠道打工”的困境,最終導致創新活力衰退、市場活力枯竭。反之,若監管能夠打破壟斷,釋放的不僅是消費者的購買力,更是整個數字產業的創新潛力。
結 語
英國20億美元罰單的落地,為全球消費者維權提供了范本;中國55名消費者的集體投訴,則拉開了國內反壟斷攻堅的新序幕。蘋果稅的國別差異,本質上是監管力度與權利意識的差異。當中國用戶的權利意識已然覺醒,當全球監管經驗已然成熟,當《反壟斷法》的利劍已然出鞘,中國消費者的公平訴求不應再被忽視。
蘋果公司或許正面臨艱難抉擇:是繼續維持雙重標準,承受監管處罰與市場信任流失的風險;還是主動開放生態,與中國消費者、開發者構建共贏關系。但無論蘋果如何選擇,有一點已然明確:數字經濟時代的壟斷壁壘終將被打破,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不應有國別之分。
這場維權行動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對30%傭金的爭議。它考驗著監管部門維護市場公平的決心,丈量著數字經濟治理的水平,更關系到每一位消費者的基本權利。當英國消費者即將迎來賠償款時,我們有理由期待,中國消費者的公平訴求也終將得到回響。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