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25年10月15號,貝森特在華盛頓那個記者會上,直接點名批評,說中國商務部的副部長李成鋼八月份來美國,話說的很重,好像沒請就自己來了,什么“失去理性”,“行為異常”的詞都往外扔,這種話在外交上真的少見,他還說李成鋼警告美國,就那個中國船只被收港口費的事,說這么干會搞出全球混亂,甚至還問中國代表是不是把自己當“戰狼”了,這話說完,國外的媒體一下就全圍上來了,本來中美經貿談得好好的,感覺一下子就變味了。
中國這邊外交部、商務部反應也快,根本沒耽擱,16號外交部發言人林劍開記者會就講了,我們立場沒變過,就是要對等、尊重、互惠,有事坐下來談,別搞什么壓力和威脅,商務部那個叫何詠前的發言人,把李成鋼訪美的事說得更細,那都是兩國領導人通完話定下來的,就是去聊經貿的,很正常的交流,什么時候去,見誰,早就商量好了,手續都合規矩,我們這邊就是想說,這事兒流程上一點毛病沒有,都按外交的規矩來的。
這事往深了挖,其實就是中美貿易政策上想法不一樣,美國前陣子不是對中國的造船業還有些別的行業搞了個301調查,弄了不少限制,中國這邊覺得這純粹是單邊搞保護,看不下去就反制了,對美國的船收特別港務費,何詠前也說了,我們這么干是被逼的,就是為了保護國際市場的公平,有專家就分析,美國態度變來變去,主要是國內政治壓力大,特朗普政府那時候正好要中期選舉,得在對中國這事上顯得硬氣點。
中美這次掰手腕,已經不只是一個領域的事了,戰線都拉開了,復旦大學那個研究美國很多年的吳心伯說,現在都到第二階段了,兩邊都在拼命拉攏別人,什么拉丁美洲、東盟、歐洲、中東,都成了香餑餑,誰都想爭取過來,一些關鍵的資源也成了爭奪的焦點,就拿稀土來說,中國最近把出口管制升級了,這一下就掐住了美國軍工、新能源、高科技的脖子,這些行業沒稀土根本玩不轉,美國八成的稀土都是從中國買的,想一下子找個替代的太難了。
從這次吵架也能看出來,中美之間溝通有多麻煩,復旦大學那邊還有個分析,說現在的中國跟七年前不一樣了,準備得更足,手里的牌也多,不著急馬上就談,先在國際上多找點朋友支持,美國呢就喜歡拖,把事情搞得不明不白,他們的辦法就是“晚點再做最后決定”,你看斯德哥爾摩會談完了,美國把那個關稅休戰的事直接丟給總統決定,這樣后面的談判自己手里就還有牌可以打。
往后面看,中美這個經貿關系,想一下子好起來基本不可能,北師大有個叫萬喆的教授分析過,兩邊其實誰都不想徹底鬧掰,但后面怎么走,就看能不能重新建立起那種戰略上的信任,能不能把一些大的風險控制住,有些規矩是不是也得改改,像半導體、人工智能這些高科技領域,肯定還得繼續爭,不過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這些事情上,說不定還能找到點合作的地方。
這次外交上的你來我往,真讓人看清了中美關系有多復雜,美國那邊批評的話說得特別重,中國這邊就是擺事實講道理,兩邊的立場確實不一樣,但感覺大家也都在找一條能一起走下去的路,中美關系現在進了個新階段,怎么一邊競爭一邊合作,這個平衡怎么找,會直接影響到全世界的生意要怎么做。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