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博
編輯丨六子
聲學巨頭歌爾股份正試圖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勾勒出轉型藍圖。
剛剛過去的9月,子公司歌爾光學收購上海奧來,進一步強化AR光學能力;8月,出資支持對英國Plessey的收購,目的是通過Micro-LED技術,完善AR/VR產業鏈的布局。天眼查最新顯示,11月3日,歌爾股份新設青島歌爾星啟智能科技公司,聚焦虛擬現實制造。
最受市場矚目的,是其于三個月前提出的百億收購案,但該計劃在10月18日突告終止。歌爾在公告中將原因歸結為“交易雙方未能解決關鍵條款上的分歧”。
*圖源天眼查
那么,失去這一布局,對歌爾意味著什么?后續的戰略布局如何展開呢?
01
「為何按下終止鍵」
這場備受市場矚目的收購案,交易總額高達約104億港元(約合人民幣95億元),創下歌爾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交易紀錄。
收購標的分別為聯豐商業集團全資子公司米亞精密與昌宏實業,均為蘋果供應鏈中關鍵的精密結構件供應商,產品覆蓋Apple Watch金屬中框、表帶及iPhone結構件等領域。
從業務布局來看,歌爾明確表示,旨在加強與“某行業領先客戶”的合作,市場普遍解讀該客戶為蘋果公司。
2010年歌爾與蘋果建立合作,雙方已在麥克風、揚聲器等零部件及AirPods整機組裝業務上形成深度綁定。通過此次收購,歌爾有望進一步切入蘋果可穿戴設備供應鏈體系,鞏固其作為“果鏈核心玩家”的地位。
對歌爾來說,2022年的“砍單之痛”仍歷歷在目。彼時由于AirPods Pro 2的良品率問題,公司訂單被大幅削減,凈利潤從42.75億元驟降至17.49億元,跌幅接近60%。
此外,拓展精密零組件業務也將顯著增強歌爾的盈利能力。公司目前主業涵蓋精密零組件、智能聲學整機與智能硬件三大板塊。2025年上半年,精密零組件業務毛利率達23.49%,遠高于智能聲學整機(9.93%)和智能硬件(11.51%)。
歌爾向精密零組件業務的發力勢頭明顯。2025年上半年 ,該業務收入占比從2024年同期15.62%提升至20.25%。
按公司所言,此次收購將進一步增強精密結構件競爭力,打通“精密結構件—光學元件—智能整機”全鏈條,提升垂直整合能力,實現從“單一零件供應商”向“子系統集成商”的戰略躍遷。
在2025年3月的新技術分享會上,歌爾向外界展示了專為折疊屏手機開發的DPS-F、大音-F等揚聲器,并陸續推出DPS 2.0、大音Ultra等升級產品,持續推進元器件向“更精、更專”演進。
可見,此次收購并非一時沖動,而是歌爾作為“果鏈”巨頭推動深層轉型的一次戰略部署,深化作為第三大業務的“精密零組件”,是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然而,這場收購最終“因關鍵條款未能達成一致”終止。據每日經濟新聞引述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終止原因或與盡調過程中發現的標的資產相關問題有關,且雙方未能就此達成共識。
他談到,從市場角度看,制造業領域的并購常面臨資產質量、估值水平、未來業績保障等多方面的爭議。交易雙方在關鍵事項上無法達成一致,往往是企業審慎決策并終止并購的主要原因。
收購擴張的暫停,加速了市場對歌爾轉型路徑的追問:“當一條路受阻,它的下一個戰略航向究竟在哪里?”
02
「轉向下一個戰場」
這個答案并不模糊,歌爾正在加大對XR光學、AI眼鏡等高壁壘業務的戰略投入。
2025年下半年,歌爾在AI智能硬件領域持續強化核心技術布局。8月,公司向英國Haylo公司提供不超過1億美元的借款,支持其收購Micro-LED技術企業Plessey,以增強在AR/VR顯示技術方面的優勢。
隨后9月,子公司歌爾光學以19.03億元收購上海奧來100%股權,進一步提升在光波導等晶圓級微納光學器件方面的能力,為AI眼鏡與AR業務提供底層技術支持。這兩項技術被業內視為下一代AI眼鏡與AR設備的光學系統核心。
事實上,歌爾早在2012年就開始前瞻性布局VR/AR領域。經過十余年深耕,如今,公司不僅是全球中高端VR頭顯出貨量第一的代工廠,也是Meta Quest系列等主流產品的核心供應商。
據澎湃新聞報道,歌爾已成為Meta、蘋果等頭部廠商的重要合作伙伴,并作為Quest系列的核心代工商,該產品線占據全球消費級VR市場約80%的份額。
然而市場環境的逆轉超出預期,VR市場的增長連續第三年下滑不達預期。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VR頭戴設備出貨量同比下降12%。
反觀AR設備逐漸嶄露頭角,AI智能眼鏡已成為消費電子領域最亮眼的增長引擎。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同比增長110%。中國市場的表現尤為突出,IDC報告顯示,同期中國智能眼鏡出貨量達66.4萬臺,同比增長145.5%。中證消費電子指數年內漲幅超50%,成為市場中表現最亮眼的板塊之一。
這一趨勢在歌爾年報中也有清晰體現。2023年,公司仍側重于VR產品的表述,而2024年,歌爾已明確將戰略重心從VR轉向AI與AR,指出AR增強現實及其衍生的AI智能眼鏡已成為市場關注熱點,尤其強調AI智能眼鏡產品的快速崛起。
歌爾的收入結構正隨著AI的推動全面換擋。2025年上半年,其智能硬件業務(含VR/AR、智能穿戴設備)營收貢獻已達203億元,占比高達54.17%,成為公司毋庸置疑的核心支柱。該業務的客戶群覆蓋Meta、小米等全球科技巨頭;據《第一財經》報道,歌爾已成功獲得Meta新一代AI眼鏡的代工訂單。
*圖源歌爾創新大會
百億收購雖已終止,歌爾迅速將重心轉向AI眼鏡與AR光學。這一戰略轉向雖具前瞻視野,卻也面臨現實挑戰。AI眼鏡被寄望為“下一代計算平臺”,短期內卻難復制手機普及路徑。其發展也有其制約,主要體現在續航與輕量化的矛盾、統一操作系統的缺失,以及用戶從“低頭”到“抬頭”的交互習慣重塑。未來成功既看技術落地,也待市場爆發時機。
03
「轉型迫在眉睫」
從更深層次剖析,歌爾之所以布局精密零組件與AI智能硬件,也是為了突破已面臨的增長瓶頸與發展天花板。
在2022年營收突破千億大關之后,2023年及2024年,歌爾股份營收增速分別為-6.03%和2.41%;最新披露的2025年三季報顯示,歌爾前三季度營收為681.07億元,同比下降2.21%,業績已顯露疲態。
相比同為“果鏈三巨頭”的立訊精密、藍思科技,2025年前三季度,立訊精密營收同比增長24.69%,凈利潤增長26.92%;藍思科技營收增長16.08%,凈利潤增長19.91%。
立訊精密通過與蘋果建立聯合研發機制,已將合作模式從“代工”升級為“共同研發”,構建了更深的技術壁壘與不可替代性,成為蘋果核心的整機代工伙伴。
相比之下,歌爾在營收增長停滯之際,其財務隱憂也逐漸浮現。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同比大幅下降44.56%,僅為14.75億元。盡管現金流承壓,研發投入卻未減速,據長江商報統計,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累計高達247.75億元。
存貨積壓是導致現金流緊張的重要原因。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歌爾存貨余額達162.74億元,較年初激增55.3%,創下歷史新高。據悉,這主要為應對大客戶Meta的VR設備與蘋果AirPods新品而進行的備貨。
為緩解資金壓力,歌爾旗下全資子公司歌爾微電子,于2025年7月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試圖通過獨立融資減輕對集團資金的依賴。然而,自2020年籌劃A股IPO,到2024年撤回申請轉戰港股,其分拆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對歌爾來說,在低毛利、重資產和現金流等業績壓力下,轉型的每一步,都需要警惕相應的財務風險。
*圖源蘋果公司官網
但可以確定的是,轉型對于歌爾已是刻不容緩,而不確定的是,這條從“果鏈”延伸至AI硬件的道路能否通向光明。公司正行走在精密零組件與AI/AR業務構成的雙軌上,二者能否協同驅動,將決定這艘千億巨輪是擱淺還是遠航。最終能否如愿抵達彼岸,唯有靜待時間給出答案。
- END -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