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會等待猶豫者,它只會記住那些敢于改變世界運行方式的人。
有人加班測試插件,有人焦慮組織跟不上,有人在董事會上被問:“我們公司怎么還沒有AI?”
工具越多,方向越迷;模型越強,落地越難。從ChatGPT、DeepSeek、Copilot,到一批“縫合式”AI套殼產品,企業真正想問的是:AI到底該怎么用?誰來帶我們走出迷霧?
就在這時,金蝶做出一個重大決定。
2025年11月4日,金蝶在上海舉辦“全球創見者大會”,正式宣布戰略升級——從“金蝶云”邁向“金蝶AI”,并重磅發布中國首個企業級AI原生超級入口“小K”。
金蝶要All in AI,也許是在給整個中國To B產業,打出一個時代的問號:誰,能在AI時代扛起管理軟件的大旗?
被“AI焦慮”圍困的企業
正在尋找出路
AI時代來得太快,企業卻來不及準備。
ChatGPT刷屏不到兩年,企業管理者就被迫面對三連問:
·要不要上AI?
·如何落地AI?
·怎么不被AI淘汰?
這些問題背后,是技術熱潮與組織現實之間,越來越撕裂的斷層。
試用不等于落地。大模型生成文案很快,卻生成不了利潤報表。AI能寫PPT、畫流程圖,但面對預算、報價、庫存、毛利這些企業真正的經營環節,卻常常“毫無感覺”。
企業買了AI服務,卻無法真正嵌入業務;管理者看了發布會,卻不知道怎么部署到流程;員工用完插件,卻不知道下一個指令是什么。
AI成了浮在天上的“炫技”,而不是落在地上的“生產力”。
無數企業被AI廠商“插件演示”輪番轟炸,每一個SaaS都想變AI,每一個AI都想變系統。但當企業真正想用AI解決協同效率、利潤提升、人效增長時,發現市面上的大部分“AI工具”不過是孤島式的“功能疊加”。
它們解決不了流程問題,更連接不了上下游;跑不通財務、制造、人力、供應鏈之間的“因果鏈”;更構建不了一個組織級的“智能大腦”。
企業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個工具,而是一整套AI原生管理系統。
他們需要的,是能把AI嵌進管理全鏈路的系統性解決方案——能統一調度數據、算法和流程的操作平臺;能覆蓋預算、報價、庫存、毛利等真實場景的AI智能體;能跨部門協同,持續學習,自動優化的企業“大腦”;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系統型伙伴。
而這個市場空缺,正在等待被填補。
就在此刻,金蝶All in AI,重新定義企業管理軟件。
這一次,金蝶拿出了什么新東西?
“不是加一點AI,而是重寫一套邏輯。”
在2025金蝶全球創見者大會上,金蝶正式宣布將“金蝶云”全面升級為“金蝶AI”。這不僅是一個品牌層級的更名,更是一場深刻的戰略重塑:從一家云服務提供商,邁向“AI原生管理系統”的新物種。
從“云化”走向“AI原生”
過去十年,金蝶推動中國企業實現管理軟件的全面云轉型,是中國SaaS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樣本之一。而如今,它希望再次扮演“AI時代的架構師”角色。
這一次,金蝶不僅是在自身系統中“嵌入AI”,而是將AI定義為平臺底座與操作邏輯的核心,從數據流、業務流、決策流三重維度全面重構。
“小K”登場:企業級AI原生超級入口
最具象的成果,就是“小K”的發布。
“小K”被定義為企業級AI原生超級入口。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聊天助手,也不是一個孤立的功能插件,而是連接組織神經元、承載業務流程與數據邏輯的AI中樞。
通過“小K”,用戶可以自然語言與系統交互、調用智能體完成復雜操作,并在不同業務部門之間實現流程打通與智能協同。無論是財務、采購、供應鏈、制造,還是人力、ESG、營銷,只需“一句話”,就能觸發一整套智能任務鏈。
“小K”不僅能回答問題,更能執行決策、調度資源、優化流程,是“企業級AI操作系統”的起點。
金蝶AI產品家族藍圖
三位一體的產品技術戰略
金蝶提出的AI戰略,并非單點爆破,而是一次“技術架構×產品設計×商業邏輯”的系統性重構:
·技術架構上:采用“平臺+數據云+AI增強SaaS+原生智能體”的組合拳,構建統一、開放、可擴展的AI架構;
·產品設計上:原生集成AI能力到金蝶的旗艦產品矩陣中,并推出對應的AI套件;
·商業邏輯上:不再只是售賣“系統”,而是構建一個不斷進化的“智能體生態”,幫助客戶實現結果導向型運營。
這一整套系統的核心理念是:企業需要一個“可學習、可協同、可自我進化”的智能操作系統。
真正“能打”的AI智能體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金蝶此次交出的智能體成果,真實可用,能直接落地。例如:
·毛利分析智能體:實現穿透式產品盈虧分析,幫助企業從訂單、SKU、渠道等多個維度定位利潤結構;
·報價智能體:將傳統3小時的報價流程壓縮至3分鐘,大幅提升B2B響應效率;
·呆滯料識別智能體:提前90天預測庫存積壓風險,自動生成35種應對優化建議,助力企業降本提效。
這些智能體都具備“系統性接入”能力:原生融入金蝶的ERP與業務流程中;真正理解企業管理邏輯,并具備上下文聯動與決策反饋能力。
更進一步,金蝶AI蒼穹平臺支持ISV、客戶共建智能體,不同企業可快速復制適配到自身場景,并通過持續使用反饋實現模型迭代。
面向AI時代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管理?
不是所有的技術浪潮,都能倒逼管理邏輯發生結構性變化。但AI,會是那個例外。
在這場“重寫企業操作系統”的運動里,管理將是被改寫的核心語法。徐少春在大會上提出“AI時代的七個轉型”,試圖回答一個簡單但迫切的問題:AI原生的企業,需要怎樣的管理方法論。
這七個重構,是一次思維坐標的整體遷移:
·運營從日常走向戰略:流程自動化之后,管理者不再盯人干活,而要盯結果走向;
·產品從工具變為系統:企業不再銷售某個功能點,而是交付一個自我進化的智能系統;
·商業模式從售賣轉向結果:客戶不買“軟件”,而買“達成”;
·生態從交易關系演化為智能共生體:合作方不只是渠道或供應商,而是一起訓練AI、共享反饋的協同體;
·組織結構從金字塔轉為神經網絡:高層決策不再層層傳導,而是由前線數據直接喂給算法、實時響應;
·人才結構從人數堆疊轉向密度提升:不是招更多人,而是激活高密度的人機協同產能;
·領導力從控制機制轉為信任機制:不靠審批、流程管人,而靠機制、目標和智能體維系組織節奏。
這些變化的底層推力,是管理范式的三次躍遷:從“流程驅動”到“數據驅動”,再到“AI驅動”。
而真正決定企業能否完成這場重構的,從來不是預算、資源或工具,而是領導者的信仰和認知深度。
這種情況下,企業家的角色從“指揮中心”轉變為“結構設計師”。能不能把AI放進組織的肌肉,而不僅僅是掛在嘴邊,是一場真正的試煉。
全球軟件進入“AI原生”競速
中國不能再等
當我們把視線拉的更遠一些,會發現,全球軟件巨頭已經悄然切換到了“AI原生”的賽道。在這個新范式下,AI不再作為“外掛”附著于原有產品,而是成為產品架構的起點。換句話說,AI不再是選項,而是默認。
例如,微軟的Copilot戰略已經將AI深植入Office、Windows、GitHub等底層產品體系,用AI改寫了人類與軟件交互的入口邏輯。一封郵件、一張表格、一個函數,不再由人去構建,而由模型“預判并生成”。
SAP聯手Delos與OpenAI,將AI推進到ERP深處,從人力到財務再到供應鏈,推動流程智能化、決策前置化。而Salesforce的Einstein 1平臺,則希望成為“AI輔助決策操作系統”,讓每一個CRM字段都能聯動智能體,實現千人千面的預測性動作。
這些不是“加個AI功能”的小修小補,而是對軟件行業操作系統級別的重構。新的范式已經出現,新的標準也正在建立。
但問題是,中國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具備AI原生體系能力的企業軟件平臺。
過去十年,中國To B行業走了一條“云化”的趕超路徑。SaaS成了標準答案,PaaS成為差異化競爭的舞臺。但到了AI這一步,路徑變得模糊,節奏變得分化:有人觀望,有人試水,有人宣發式落地,卻少有人真正做到“架構級切換”。
而金蝶,是少數有可能完成這次躍遷的廠商之一。
首先,它在云化時代已經完成“底層重構”:金蝶在KIS、K/3基礎上打造的“金蝶云·蒼穹”,經歷了平臺中臺化、數據服務化、SaaS組件化的三層進化,為AI接入打下基礎。原生云化的技術棧,這讓它有能力承接更深層的智能體系統。
其次,金蝶擁有覆蓋財務、人力、制造、供應鏈、ESG的完整業務場景,掌握“真實世界的數據脈搏”。更重要的是,它服務了大量中國企業,理解中國企業。而這種組織結構的復雜性,無法靠海外方案簡單遷移。
再者,金蝶不僅有“技術平臺”的積累,更有“管理哲學”的沉淀。從“重寫財務語言”到“AI重構管理”,它試圖在SaaS之外,建立一種面向未來的管理操作系統。
這些都構成了金蝶“扛AI大旗”的底氣。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金蝶不做,誰來做?
AI原生軟件并不是“功能即服務”的簡單進化,而是一次關于企業控制權和系統標準的全球性博弈。OpenAI與微軟定義了辦公入口,SAP重構了ERP生態,未來AI系統如何定義“成本中心”、“利潤模型”,將直接影響企業管理范式。
如果中國缺席,軟件架構的定義權和組織形態的范式,很可能再次被“出口標準”綁定。
金蝶不只是做產品,它在爭取中國企業管理的定義權。
這是一場關于技術的競速,也是一場關于認知和決心的競爭。這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時代窗口。AI正在改寫全球管理軟件格局,美國有Copilot、SAP有Delos,中國不能沒有自己的標準。
我們等不得,也等不起。
歷史不會等待猶豫者,它只會記住那些敢于改變世界運行方式的人。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