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雷軍在微博上連發四條舊微博截圖,配文直指“網上有人斷章取義、歪曲抹黑”。 這場風波的起點是去年4月他的一句“一輛車,好看是第一位的”被單獨拎出,曲解為“小米汽車重顏值輕安全”,甚至衍生出“雷軍覺得好看比命重要”的極端論調。
2024年4月,雷軍在談論產品定義時確實將“好看”列為優先級,但同一采訪中他反復強調“安全是基礎、安全是前提”。 然而,傳播鏈條中后半句被刻意剔除,前半句則與今年小米SU7的兩起事故捆綁發酵。 成都車禍中“隱藏式門把手難開啟”的爭議,與斷章取義的言論結合,迅速發酵為“小米為顏值犧牲安全”的標簽化攻擊。
雷軍的反擊方式堪稱“原始”直接甩出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的微博記錄:車身采用90.1%高強鋼和鋁合金、電池包通過超國標20倍的1000項測試、以三大全球安全五星標準為設計底線。 這些數據在發布會前就已公開,但輿論戰中始終被選擇性忽略。
雷軍在2025年9月的演講中直言,小米汽車是“全網被黑最慘的品牌之一”。 央視財經曾揭露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黑公關鏈條:策劃方下單,AI生成內容,賬號矩陣分發。 一則“小米汽車碰撞后車門打不開”的假視頻,即便在2024年11月被警方查處后,仍在網絡流傳。 小米法務部雖起訴數百賬號,但黑產如“打地鼠”般難以根除。
這類攻擊并非孤立事件。 理想汽車未上市的純電SUV i8曾突遭海量雷同差評;比亞迪、長城等車企也多次指控遭遇有組織抹黑。 行業內部報告指出,車圈黑公關已形成灰色產業鏈,幾萬元即可制造熱搜級負面輿情。
小米SU7的銷量成績反而加劇了輿論戰火。 2025年10月,其交付量達48654輛,連續兩月破4萬,同比增長134.7%。 銷量攀升與負面聲量同步增長,印證了“賣得好就有人眼紅”的行業規律。
雷軍個人IP的強綁定策略進一步放大了這一效應。 資深分析師丁道師指出,企業家IP是一把雙刃劍:雷軍本人既是品牌代言人,也是負面輿情的第一問責對象。 當公眾將車企安全問題與創始人言論直接掛鉤時,客觀討論空間極易被情緒壓縮。
雷軍多次澄清,“好看是第一位的”屬于產品定義范疇,而“安全高于一切”是技術底線。 這兩種表述在汽車行業本為并行邏輯:保時捷、奧迪等品牌長期將設計作為核心賣點,同時以嚴苛安全測試立足市場。
小米SU7的設計標準顯示,其車身扭轉剛度達51000N·m/deg,超多數同價位車型。 電池包采用14層物理防護和165片氣凝膠隔熱,旨在解決電動車最核心的安全隱患。
然而,傳播環境的碎片化使復雜事實被簡化為對立標簽。 2025年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雷軍呼吁行業共同抵制黑公關,但媒體亦提醒“勿用反黑公關掩蓋合理質疑”。 這種平衡恰恰揭示了當前輿論場的困境:真實安全問題(如車門設計缺陷)與惡意謠言混雜,公眾難以辨別。
這場風波折射出深層的傳播異化。 自媒體時代,觀點傳播常遵循“爆款公式”:追逐熱點、強化沖突、標簽化對立。 雷軍兩年前的言論被重新剪輯傳播,符合“顛覆常識”的傳播套路;而“顏值vs安全”的二元對立,天然具備情緒煽動力。
用戶閱讀習慣加速了這一趨勢。 統計顯示,讀者平均僅花15秒判斷內容價值,標題和開頭決定80%的傳播效果。 當“雷軍要顏值不要命”的標簽比復雜的技術參數更易傳播時,真相的生存空間被迫收縮。
雷軍的硬剛雖贏得部分用戶支持,但難以扭轉既定敘事。 正如某網友評論:“信者恒信,疑者恒疑。 ”在算法驅動的信息繭房中,數據與事實的呼號,往往不敵情緒化敘事的洪流。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