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中和的宏大敘事下,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其技術演進始終牽動著整個行業的神經。其中,被譽為下一代電池技術代表的“固態電池”,更是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
然而,在一片火熱的市場宣傳與資本追逐中,何為真正的“固態電池”?半固態、準固態、固液混合……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術語背后,是行業標準缺失所帶來的認知混亂與發展隱憂。
這一局面,即將被打破。在近日舉行的2025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芳的一席話,為行業帶來了定調之聲——固態電池的國家標準正在制定中,并首次在術語和分類上明確了“固態、固液混合、液態”三大類。
這標志著,中國固態電池產業將結束“名詞混戰”,駛入標準化、規范化發展的全新階段。
沒有標準,何來產業?
當前,固態電池領域最突出的問題莫過于“概念濫用”。各家企業和科研機構出于技術路線、融資需求或市場宣傳的考慮,對自身產品的描述往往存在較大差異。
一款電解質含量僅為5%的電池,可能被包裝成“準固態”;而一款液態電解質含量仍較高的電池,或許會被冠以“半固態”之名推向市場。這種“名詞混戰”的后果是嚴重的。
當“固態”一詞被泛化,其本應代表的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技術內涵便被稀釋。消費者無法準確認知產品的真實性能,投資者難以甄別技術的真偽與成熟度,這無疑增加了市場的交易成本和信任成本。
此外,在沒有統一標尺的情況下,企業間的技術參數難以進行客觀、公正的對比。這不僅使得產學研之間的交流合作存在障礙,也導致政府在制定產業扶持政策時缺乏精準的依據,資源可能無法有效配置到真正具備技術潛力的方向上。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在全球范圍內,日本、韓國、歐美等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布局固態電池技術。我國若想在這一未來賽道上保持領先優勢,就必須率先建立起一套科學、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評價體系。這不僅是產業內部管理的需要,更是參與全球技術競爭、掌握國際話語權的前提。
明確固態電池(基本無液態電解質)、固液混合電池(同時存在固態和液態電解質)和液態電池(傳統鋰離子電池)的清晰界限,可以為整個行業樹立了一把權威的“標尺”。
這把標尺,將終結混亂,為產業的下一階段爆發奠定堅實的基礎。
圖片來源:寧德時代
不止于“命名”,更是為產業“明路”
此次透露的國標草案,最核心的內容在于“三分法”。這并非簡單的文字游戲,其背后蘊含著對技術發展路徑的深刻洞察和對產業格局的前瞻性引導。
國標將“固態電池”作為一個獨立的、最高的類別劃分出來,其戰略意義在于為整個行業樹立了一座不容模糊的技術燈塔。標準的明確,實質上是拔高了這一技術殿堂的準入門檻。它意味著,任何宣稱步入“固態電池”俱樂部的產品,都必須經受住最嚴苛的指標檢驗。這將在短期內起到“去偽存真”的作用,將那些僅具備實驗室階段成果或概念性包裝的產品隔離在市場之外。
同時,它也將引導資本和研發資源更集中地投向全固態路線面臨的真正核心技術難題,如固態電解質材料的離子電導率提升、固-固界面阻抗的優化、以及適配鋰金屬負極的工藝裝備開發等,避免產業在過渡路線上陷入低水平內耗。
“固液混合電池”這一大類的確立,從側面反映出官方認證了從液態到全固態是一場“漸進式革命”,而非“顛覆性切換”,為當前如火如荼的產業實踐提供了名正言順的“身份證”。這一大類預計將根據液態電解質含量的多寡,進一步細分為“半固態”和“準固態”等子類,從而形成一個清晰的技術梯度。
將“液態電池”與前沿的固態、固液混合技術并列,體現了標準制定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和產業全局思維。它冷靜地指出,在通往固態時代的漫長過渡期內,基于液態電解質的傳統鋰離子電池因其極致的成本控制、高度自動化的制造工藝和無比成熟的供應鏈體系,仍將占據市場的基本盤,尤其是在主流經濟型電動車和龐大的儲能市場。
這一分類有助于防止產業出現“斷代式”認知誤區,避免因對固態技術的過度炒作而導致對現有成熟技術的投資萎縮和價值低估。
事實上,“液態電池”本身也遠未達到技術極限,其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仍在持續進步。國標的“三分法”實質上是在告訴行業:液態電池是當下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固液混合電池是中期競爭與增長的引擎,全固態電池是遠期必須搶占的戰略制高點。三者并非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構成“梯次發展、長期并存”的產業格局。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