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快速度、高效率”的今天,很多人選擇乘坐高鐵動車探親訪友,高鐵動車正式成為人們出行的“主力軍”。
那么在選擇高鐵或動車出行時,你是否關注過票面上印有“D”和“G”的車次類型?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嗎?我們坐了這么久,可能一直都沒弄清楚。
什么是高鐵?什么是動車?
坐了多年高鐵和動車,不少人仍會混淆二者的定義 —— 其實它們有著本質區別。我們不妨先從字面含義入手,分別剖析兩者的核心概念。
高鐵,全稱是 “高速鐵路”,它從速度維度定義了一套鐵路系統類型,其概念范疇涵蓋 “鐵路線路 + 列車” 兩部分,是一套完整的運輸體系。
而動車,指的是 “動車組列車”,核心定義對象是列車本身,特指車廂自帶動力的列車類型,僅聚焦于 “車” 這一單一要素。
由此可見,我們日常口語中說的 “高鐵” 和 “動車”,潛意識里都把它們歸為 “車” 的范疇,但實際上二者定義的是完全不同的事物,覆蓋的范圍有著明顯差異。
高鐵和動車究竟有什么區別?
既然明確了高鐵與動車并非同一概念,那它們具體有哪些不同之處?高速鐵路與動車組列車在多個關鍵維度都存在區別,下面為你逐一詳細說明。
讀完這篇內容,你也會明白為何高鐵能被稱作憑實力 “跑” 出來的 “國家名片”,并為這份中國速度心生自豪!
第一維度:名稱與車次標識
我們拿到火車票時,會看到車票上標注著 “D” 或 “G” 開頭的車次代碼。其中,“D” 是 “動” 字拼音的首字母,對應的車次全稱是 “動車組旅客列車”,日常可簡稱為 “動車”;而 “G” 是 “高” 字拼音的首字母,對應的車次是 “高速動車組旅客列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高鐵車次”。
其實若嚴格較真,老百姓平時把高速動車組列車簡稱為 “高鐵” 并不準確 —— 正確的簡稱應該是 “高速動車” 或 “高車”,畢竟 “高鐵” 本質上指的是鐵路系統,而非列車本身。
在網上訂票時,我們就能通過 “D” 和 “G” 這兩個字母,快速判斷車次屬于動車還是高速動車。
第二維度:行駛速度
速度是區分普通動車與高速動車最直觀的標準。一般來說,動車的最高行駛速度在每小時 200 至 300 公里之間;而高速動車的速度門檻更高,至少要達到每小時 300 公里以上。
從速度與動力的匹配關系來看,時速 300 公里以上的動車組,必須行駛在專門的高速鐵路線路上;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國的高速鐵路線路,能夠兼容運行各類符合速度標準的動車組。
而時速 300 公里以下的動車組,則無法在高速鐵路線路上行駛 —— 也就是說,動車組不一定都能跑高鐵軌道,只有滿足速度要求的高速動車才行。
這話聽著可能有點繞,簡單總結一句話:高速鐵路線路上跑的一定是動車組(且是高速動車),但并非所有動車組都能駛上高速鐵路線路。
第三維度:車組構成
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目前在高速鐵路線路上運行的列車,全部都是動車組。
動車組的車廂數量主要分為 8 節和 16 節兩種,車廂又分為自帶動力的 “動力車組” 和無動力的 “拖車組”。原理很容易理解:列車中包含的動力車組數量越多,整體行駛速度就能越快。
以 8 節車廂的動車組為例,根據不同的速度需求,主要有三種動力配置方案:
8 節動車組 = 6 節動力車(帶動力) + 2 節拖車(無動力)
8 節動車組 = 4 節動力車(帶動力) + 4 節拖車(無動力)
8 節動車組 = 8 節動力車(帶動力) + 0 節拖車(無動力)
如果是 16 節車廂的動車組,只需將上述三種配置方案的車廂數量翻倍即可。
從最初引進國外技術,到后來實現自主研發,我國如今已擁有時速覆蓋 200 公里至 300 公里各個等級、譜系完整的動車組家族。目前,我國常見的動車組型號包括 CRH1、CRH2、CRH3、CRH5 型,而專門用于高速鐵路線路的,則是 CRH2C、CRH3 這兩種型號。
第四維度:行駛鐵軌
對于高速行駛的列車而言,需要配備具備 “黑科技” 的專用軌道,才能保障行駛安全 —— 速度越快,對軌道的要求就越嚴苛。
從軌道的材質(采用高碳低錳合金鋼)、溫度適應性、軌道間隙,到每根軌道的軌距精度、軌向平順度、高低平整度等,每一個細節都會影響列車的行駛速度;而列車車體的加速度,主要受行駛速度和軌道曲率的影響。
根據不同的行車速度需求,高速鐵路(即我們常說的 “高鐵軌道”)因需承載時速 300 公里以上的列車,必須使用專用的無砟軌道,才能滿足高速運行的穩定性要求。
而行駛速度在 300 公里以下的動車,對軌道的要求相對寬松,既可以行駛在高速鐵路的專用軌道上,也能在經過改造的普通鐵軌上運行。
第五維度:停靠站點
從保障列車運行速度的角度出發,高速動車(G 字頭車次)會盡量減少停靠站點,通常以城際間的直達或少停站為主,專注于提升長距離運輸效率。
而速度相對較慢的動車(D 字頭車次),在始發站與終點站之間的停靠次數會更多,能覆蓋更多中小站點,方便沿線居民出行。
這一點很好理解:列車停靠站臺的次數越多,啟動和制動的頻率就越高,整體行駛速度自然會受到影響。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出行目的地和時間需求,靈活選擇合適的車次。
第六維度:票價差異
日常生活中,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通常票價也會越高,高鐵與動車的票價差異也遵循這一規律。
以成都到昆明的線路為例,同樣是二等座,高速動車(G 字頭)的票價幾乎是普通動車(D 字頭)的兩倍,速度優勢直接體現在了票價上。
第七維度:座位設置
一般情況下,高鐵和動車都會設置商務座、一等座和二等座這三種常見座位類型。由于兩者的行駛速度都較快,短途線路中通常不會設置臥鋪。但在長途動車線路中,部分車次會專門配備臥鋪車廂,以滿足長途旅客的休息需求。
中國速度
綜上來看,在國際標準定義中,高鐵與動車分屬不同范疇 —— 高速鐵路是 “鐵路 + 車” 的完整系統,動車僅指列車本身,二者本不具備直接比較的基礎。
但在老百姓的日常使用中,這兩個詞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含義:我們平時乘坐的高速鐵路線路上運行的,本身就是高速動車組列車,所以把 “高鐵線路上的動車” 簡稱為 “高鐵”,也算不上嚴重的認知偏差。
當然,在日常出行中,高鐵和動車并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具體選擇哪種車次,關鍵還是看個人的出行需求 —— 我國高鐵從 2008 年發展至今,核心目的從來不是讓某一種交通工具壟斷市場,而是讓所有人的出行都能更便捷、更高效。
2008 年,我國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鐵路 —— 京津城際鐵路正式通車運營。這條鐵路從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到實現自主創新突破,是我國首條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標志著中國高鐵時代的正式開啟。
自此之后,中國高鐵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追趕世界到領跑全球的跨越式發展,如今已成為世界上高鐵在建規模最大、運營場景最豐富的國家。
這就是令人驕傲的中國速度,這是一張用實力 “跑” 出來的國家名片!無論是對定義的爭論,還是對車次的選擇,中國老百姓之所以對高鐵和動車津津樂道,根源都在于對中國速度的認可,對鐵路建設成就的滿滿自豪感。
從老式的內燃機車到先進的復興號動車組,從綠皮火車到現代化的動車組列車,不同交通工具之間沒有絕對的 “優劣”,真正的進步是速度的提升,是時空距離的縮短,更是家與家之間的距離被不斷拉近。
在不同時速的列車上,我們仰望的是同一輪明月,追尋的是同一個家國夢想。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