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東狼族機器人全球智能工廠項目在無錫正式落地投產。這座京東全球首個智能物流機器人超級工廠,實現了從核心零部件生產到機器人本體組裝、再到軟件系統集成的全流程智能化閉環,投產后將成為國內物流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燈塔工廠"之一。隨著京東物流智狼貨到人系統在全國多城倉庫規模化落地,中國物流行業正從"自動化"向"智能化"加速躍遷。
超級工廠的"三重智能革命"
走進無錫超級工廠的生產車間,幾乎看不到密集的人工流水線——200余臺京東自研的智能裝配機器人在軌道上精準穿梭,機械臂完成零部件抓取、螺絲鎖附的誤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內。"這是全球首個實現物流機器人全流程自研自產的工廠,智能化率高達95%。"京東物流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張欽烽介紹道。
核心突破體現在三大環節。零部件生產環節,工廠采用"數字孿生+柔性制造"模式,可同時生產AGV、機械臂、分揀機器人等8大類核心部件,換產時間從傳統工廠的4小時縮短至15分鐘;本體組裝環節,引入視覺定位與力控技術,機器人本體裝配合格率提升至99.8%,產能較傳統工廠提升3倍;系統集成環節,通過"機器人即服務(RaaS)"架構,實現硬件與軟件的無縫對接,機器人出廠前即可完成70%的場景化調試。
實戰驗證過的核心技術成為工廠底氣。京東自主研發的智狼貨到人系統,曾在2025年京東618期間創下單日處理訂單超500萬單的紀錄,在11.11大促中更是實現倉庫揀貨效率提升4倍。目前該系統已在北京亞洲一號、福州智能倉等20余個核心節點落地,數萬SKU的倉庫中最快秒級完成揀貨,人力成本降低60%。
破局行業痛點:物流機器人"量產難"的終局解法
京東超級工廠的落地,直擊物流機器人行業長期存在的"量產悖論"。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2024年國內物流機器人市場規模達380億元,但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不足50%,多數企業面臨"定制化需求多、標準化生產難"的困境。某頭部機器人企業負責人坦言:"傳統作坊式生產下,機器人交付周期長達3個月,且故障率超8%,根本無法滿足物流企業的規模化需求。"
"超級工廠的核心價值是建立標準化與定制化的平衡。"中國工程院院士、物流工程專家王耀南點評道,"京東通過模塊化設計,將機器人拆解為120個標準零部件,同時保留30%的定制化接口,既能實現批量生產降本,又能快速響應不同倉庫的場景需求。這種模式或將重新定義物流裝備制造業的生產規則。"
成本控制成效已初步顯現。張欽烽透露,無錫工廠投產后,智狼機器人的生產成本較此前降低25%,交付周期壓縮至15天,"我們計劃今年內將智狼系統的市場價格下調18%,讓更多中小物流企業用得上、用得起智能裝備。"
生態共振:政企協同打造"物流科技硅谷"
無錫超級工廠的落地,是京東與地方政府協同發展的典型樣本。無錫市新吳區政府不僅提供了12萬平方米的產業用地,還聯合京東設立20億元物流科技產業基金,用于扶持上下游配套企業。目前已有15家核心零部件廠商入駐工廠周邊的產業園區,形成從芯片、傳感器到控制系統的完整產業鏈。
跨界合作成為技術升級的加速器。京東與江南大學共建"智能物流機器人聯合實驗室",重點攻關機器人導航算法與能源管理技術;與華為云合作開發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工廠設備的實時數據監控與預測性維護。"我們已接入5000余臺生產設備的數據,通過AI算法將設備故障率降低40%。"華為云工業互聯網事業部總監表示。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