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場前所未有的IPO浪潮席卷機器人賽道,從工業產線上的協作機器人,到酒店大堂的送物機器人,從家庭場景里的服務機器人、掃地機器人,到智慧泳池、農田等特殊作業領域的泳池清潔機器人、農業機器人,各類企業密集叩響資本市場大門。
但這股熱潮并非資本盲目跟風,而是政策紅利、技術突破、資本周期與全球競爭多重共振的結果,既標志著中國機器人產業從“政策驅動”邁入“市場與資本雙輪驅動”的新階段,同時伴隨著各家企業的IPO推進,行業長期存在的盈利模式脆弱性、產品同質化內卷等結構性矛盾也隨之暴露。
在資本市場熱捧的表象下,機器人行業正經歷著深刻的蛻變與重構:上市不再是“成功勛章”,而是新一輪生死競速的起點。
從實驗室到交易所,“第一股”爭奪白熱化
近日,云跡科技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股票代碼2670.HK。云跡科技此次IPO,發行價定為每股95.6港元,共發行690萬股H股,據此云跡科技募資規模總額約6.60億港元。
云跡科技成立于2014年,主要聚焦服務型機器人,酒店場景是其最主要的營收來源,相關營收占總收入的比例長期保持在70%以上,其中今年前5個月酒店場景收入占比甚至達到了93.2%。也因此,云跡科技被廣泛認為是“酒店機器人第一股”。
圖片來源:云跡科技
在國內機器人市場,云跡科技只是今年眾多沖刺IPO企業中的一家。據蓋世汽車統計,2025年以來,僅各類機器人本體及核心零部件賽道,就有超過30家企業已經完成或正在推進IPO。如果加上其他有相關場景或技術應用的企業,這一規模更為龐大。
具體來看,本輪機器人行業IPO熱潮呈現鮮明的“港股主導”特征,除天鏈機器人擬登陸上交所科創板外,其余企業均將港股作為上市首選地。
分析原因,這主要是因為港交所“18C章”規則為特專科技企業開辟了IPO“綠色通道”,相較于A股市場,該規則大幅降低了企業的盈利和市值要求門檻——已商業化公司市值門檻40億港元,并且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收益至少達2.5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市值門檻為80億港元,很好地契合了機器人企業“高投入、長周期、先規模后盈利”的發展特性。
例如今年已經成功登陸港交所的云跡科技和極智嘉,目前均未實現整體盈利,其中極智嘉近三年累計虧損額甚至高達35億元,云跡科技也接近10億元,卻依然順利完成上市進程,分別奪下了“全球AMR倉儲機器人第一股”和“酒店機器人第一股”。
圖片來源: 天鏈機器人
而天鏈機器人,盡管選擇了科創板,鑒于目前該公司也仍未實現盈利——2022年-2024年,天鏈機器人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83.51萬元、-1867.93萬元和-1427.32萬元,且截至2025年7月30日,其總市值只有7.56億元,無論財務還是市值指標均不滿足《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等規定的上市條件,該公司此前也坦言:由于部分數據不滿足相關規定的上市條件,存在無法在上交所上市的風險。
從產業鏈結構來看,今年沖刺IPO的機器人企業中,本體廠商占據主導地位,覆蓋人形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倉儲機器人、農業機器人等多元化品類,涉及家庭清潔、工業物流、智慧農業等多個細分場景。
與此同時,一批聚焦核心零部件的企業也加速了資本化步伐,包括專注高精度空間感知解決方案的歡創科技、深耕諧波減速機等關鍵部件的天鏈機器人,以及聚焦視覺感知技術的樂動機器人,均在排隊IPO。
在此過程中,繼前兩年優必選和越疆科技分別斬獲“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和“協作機器人第一股”,今年細分賽道的“第一股”之爭愈發激烈,例如云跡科技摘得“酒店機器人第一股”,望圓科技和優艾智合分別沖刺“中國泳池機器人第一股”,與“移動操作機器人第一股”。
這一方面表明,中國機器人產業歷經過去十余年的發展,正從“技術追趕”邁向了“百花齊放”的落地探索階段。特別是近幾年大數據、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為機器人行業開辟了AI升級的全新賽道,更通過技術融合催化出多元應用場景,加速形成更為完整的國產機器人供應鏈。
如今,垂直細分領域已經成為機器人技術商業化的主戰場,持續釋放的商業價值正成為行業增長的核心引擎。
另一方面,賽道玩家對“第一股”稱號的追逐,除了品牌營銷,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行業話語權與資本估值溢價的雙重爭奪。因為在資本市場的認知體系中,“第一股”往往意味著賽道領軍地位,能持續吸引投資者關注并獲得更優估值。所以這場頭銜之戰的本質,也是行業分化期的卡位賽,誰能率先搶占資本心智,誰就可能在后續的融資、合作中占據先發優勢。
圖片來源:均勝電子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機器人公司扎堆IPO,伴隨著機器人和具身智能投資熱度不斷提升,以三花智控、均勝電子、雙林股份、兆威機電等為代表的A股上市公司,也紛紛開始跨界布局機器人業務,并積極謀求港股市場的二次資本化運作,從而實現“A+H”雙平臺資本布局。
其中三花智控已于6月23日成功登陸港交所,均勝電子10月中旬正式通過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訊,雙林股份則于9月底正式向香港交易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
整體來看,據蓋世汽車統計,目前機器人行業還有不少于20家企業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另外宇樹科技、樂聚機器人、梅卡曼德等也已進入IPO倒計時。
接下來,隨著這些企業的上市進程穩步推進,港股市場有望迎來機器人IPO高峰期。
扎堆上市:多重共振下的資本狂飆
2025年,機器人企業集體沖刺IPO,固然是多重因素深度共振的必然結果,背后也暗藏“被動上車”的無奈。
從宏觀政策來看,國家層面的戰略賦能,是這波IPO熱潮的穩固基石。
2025年,"具身智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該領域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一政策信號產生了強大的示范效應,隨后各地政府相繼出臺相應扶持政策。北京亦莊發布“具身智能機器人十條”,每年最高給予企業3000萬元支持;上海在《上海市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中提出,對具身智能關鍵技術攻關項目最高給予5000萬元支持;深圳市則提出,對具有推廣價值和引領作用的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示范標桿項目予以資助,其中示范應用項目最高200萬元、具有引領作用的標桿應用項目最高1000萬元。
這些政策的出臺,不僅一定程度緩解了企業的研發與運營壓力,更向資本市場釋放了明確的積極信號,顯著增強了投資者信心。
港交所開放、靈活的制度創新,則是其后的直接推手。
特別是2023年正式實施的18C上市規則,大幅降低了特專科技公司的盈利和營收門檻,為尚未實現穩定盈利的創企開辟了更為通暢的上市路徑。與之對應,則是A股IPO審核不斷收緊。
圖片來源:斯坦德
斯坦德此前就坦言,由于該公司的機器人解決方案、機器人及其他相關產品的商業化處于相對較早的階段,2024年才達到港交所相關上市規則規定的收益要求,因此該公司隨后啟動了港股IPO。
據斯坦德招股書披露,2022-2024年,斯坦德分別實現收入0.96億元、1.62億元、2.51億元。其中2024年的營收達標,使其獲得了赴港上市的資格。
值得一提的是,18C章最初要求已商業化公司市值至少6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至少100億港元。2024年8月,港交所對這一門檻進行了下調,使更多企業赴港上市成為可能。而由于港股市場的高包容性與可預期性,“棄A赴港”成為了一股顯著的資本路徑轉向,近兩年不少企業由A股折返、轉道港股上市。
而產業自身的資本渴求,則是機器人行業扎堆IPO的核心動力。
機器人產業具有“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研發周期長”等特點,無論技術研發、產能擴張還是市場拓展,都使賽道企業對持續資本投入具有強烈依賴,需要通過上市“輸血”。
優艾智合就在招股書中表示,本次赴港IPO募集資金計劃用于持續提升具身智能技術、建設和升級多功能中心、提升國際品牌影響力及加強市場參與度、補充營運資金等。石頭科技亦明確提出,港股IPO募資主要用于國際化業務拓展、產品研發拓展及產品組合擴充、運營資金補充等。
其他企業的募資用途大抵類似。值得強調的是,在國際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通過上市提升國際品牌影響力,已然成為中國機器人企業的共識。除了優艾智合、石頭科技,微億智造、珞石機器人、凱樂士、樂動機器人、兆威機電等在招股書中,均提到了海外市場擴張需求。
圖片來源:兆威機電
對于港股上市原因,兆威機電就明確表示,主要是基于公司全球化戰略布局的考慮,包括在全球范圍進行技術研發及擴展公司的產品及解決方案組合,在全球范圍內擴大公司的產能及提高生產效率等,為公司長遠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資本平臺依托。
此外還有資本退出壓力與對賭協議的約束,亦加速了機器人產業的上市進程。
縱觀這一輪機器人IPO浪潮,除廣和通、三花智控、均勝電子、雙林股份等跨界企業外,多數機器人公司成立于2012年后,隨著頭部投資機構早期布局進入回報周期,推動被投企業上市,已成為實現投資收益的關鍵路徑。
更重要的是,不少擬上市機器人企業與投資機構之間還存在對賭條款。
比如云跡科技,自成立以來進行了多輪融資,引入了包括騰訊、阿里巴巴、聯想創投、啟明創投在內的多家知名機構。在這些融資協議中,普遍包含了對賭條款,如果云跡未能在約定的最后期限前完成“合格首次公開發售”,投資方有權要求公司或創始人以約定的價格贖回其持有的優先股。據悉,截至2025年8月末,云跡科技面臨的贖回負債高達19.58億元。
凱樂士也曾向多家股東授出特別權利,導致該公司面臨潛在的對賭風險。招股書顯示,凱樂士在2022-2024年面臨的贖回負債分別約為14.56億元、15.73億元及16.99億元,該等可贖回特別權利將在公司IPO后終止。但若凱樂士撤回IPO申請、監管機構拒絕或不批準IPO,或者截至2026年12月31日或自首次提交IPO后18個月屆滿時仍未完成IPO,則股東的贖回權將會重新行使。
因此,對這些企業而言,IPO不是“選擇題”,而是避免觸發回購條款、緩解資金壓力的“生死令”。
上市≠上岸,真正的“生死考”才開始
2025年的機器人IPO狂潮,既是產業成熟的標志,也是資本與企業雙向奔赴的結果——但狂歡背后,即便成功上市,也只是拿到了下一輪競爭的“入場券”,真正的考驗在于如何將資本紅利轉化為盈利能力,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持續健康發展。
數據不會說謊。據蓋世汽車梳理發現,在眾多擬上市的機器人企業中,僅微億智造、豐疆智能、望圓科技、博銘維等少數幾家企業已經成功扭虧或穩定盈利,其余大部分仍深陷虧損泥淖。
圖片來源:極智嘉
例如極智嘉,2022-2024年營收分別為14.52億元、21.43億元、24.0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3.9%、47.57%、12.42%;同期年內虧損分別為15.67億元、11.27億元、8.32億元,三年合計虧損超35億元。
鎂伽科技2022-2024年收入分別為4.55億元、6.63億元、9.3億元,復合增長率為43.0%,毛利率分別為28.1%、23.9%、29%,同期凈利潤分別為-7.6億元、-7.42億元、-7.8億元,3年累計虧損22.8億元。
其他已遞表公司,盡管整體虧損規模相對較小,但也普遍處于億元級別,且幾乎均為持續虧損。
虧損的根源,在于行業特有的成本結構與發展階段。一方面,高額研發投入形成剛性成本壓力——機器人行業技術迭代快,核心技術研發需要持續巨額投入;另一方面,量產進程中規模效應尚未充分釋放,疊加市場競爭白熱化背景下運營費用持續攀升,進一步擠壓了利潤空間。
例如鎂伽科技,三年累計虧損22.8億元背后,其研發開支占比長期維持在40%以上,其中2022年,其研發開支占總收入的比重甚至高達74.7%。同期銷售及營銷成本分別占當期收入的25.5%、15.4%和13.3%,行政開支分別占34.0%、31.3%和23.5%。
優艾智合的情況類似。根據招股書,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優艾智合研發開支分別為8072.2萬元、6742.5萬元、6239.8萬元和4264.2萬元,占營收比例分別為103.6%、62.6%、24.5%和33.6%。同期,優艾智合銷售及營銷開支占總收入的比例依次為63.2%、50%、24.5%和29.5%。
在此背景下,上市融資成了賽道企業的普遍選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IPO并非萬能解藥,即便成功叩開資本市場大門,也不意味著虧損問題就能得到解決,優必選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作為國內“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于2023年12月正式在港股上市。據該公司此前公布的2025年中報,今年上半年優必選實現營收6.21億元,同比增長27.55%,歸母凈利潤雖然較2024年同期有所收窄,仍虧損4.14億元。其后,優必選消費級機器人及其他硬件設備上半年實現營收2.6億元,同比增長48.87%,為該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占核心業務收入的比例達42%。
圖片來源:優必選
反而優必選一直引以為傲的工業場景應用,如物流智能機器人及解決方案營收只有5616萬元,同比下降5.7%,營收占比僅9.0%。而自2020年以來,優必選5年半時間累計虧損超過50億元,可見上市并未終結其長期虧損困境。
“協作機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同樣如此。今年上半年,越疆科技共實現營收1.53億元,同比增長27.1%,同期凈虧損為4090萬元。而自2021年以來,越疆科技累計虧損超3億元。
這些案例充分說明,即便成功IPO獲得資本輸血,機器人行業要想普遍實現盈利,依然任重道遠。然而,行業并非一片陰霾,在看似漫長的盈利之路上,已有先行者撕開破曉的裂縫。
微億智造就于2024年成功扭虧。根據招股書,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微億智造營業收入分別約2.21億元、4.34億元、6億元、4.12億元,對應凈利潤分別約-0.92億元、-1.14億元、1573.9萬元、668.4萬元,2024年成功扭虧為盈。
豐疆智能通過聚焦農業機器人領域,在2022-2025年上半年,經調整凈利潤分別達-2.91億元、-2.26億元、-7227.9萬元及2193.4萬元,其中2025年上半年實現同比扭虧為盈。
這些“破冰者”的實踐,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長期來看,隨著技術成熟度進一步提升,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商業模式持續優化,機器人行業有望形成更具韌性的增長邏輯,賽道整體盈利狀況必將逐步改善。
但這一過程注定是“幸存者游戲”——只有那些能將資本轉化為技術壁壘、將規模轉化為盈利能力、將場景轉化為客戶粘性的企業,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實現可持續發展。
結語
2025年的機器人IPO浪潮,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既展現了產業蓬勃的生機與活力——政策與制度紅利催生了上市熱潮,技術突破打開了商業化空間,資本助力加速了規模化進程,也暴露了繁榮下的隱憂——盈利困境尚未根本破解,核心技術仍有短板,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
但機器人產業的競爭,從來不是“上市速度”的比拼,而是“長期價值”的較量。這場IPO狂歡終會落幕,當資本的熱度褪去,技術硬實力、場景落地能力和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才是企業穿越周期、贏得未來的唯一“通行證”。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