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賬戶突然多出123萬元,你會怎么做?智利一名普通行政助理在2022年5月收到了這筆巨款——相當于他月薪的330倍。他沒有立刻提現,而是先向公司報告了異常。但三天后,他辭職、清空賬戶、徹底失聯。公司憤怒起訴,指控其盜竊。三年后,法院判決卻讓人大跌眼鏡:錢不用還,人也不用坐牢。
這起看似荒誕的案件,實則揭示了一個嚴肅命題:當系統出錯、金錢失控,責任邊界究竟在哪?智利圣地亞哥法院的裁決給出了明確答案——企業因管理疏失喪失追償權。法院認定,員工行為屬于“未經授權的收取”,而非盜竊。關鍵在于,公司在得知錯誤后,未及時凍結賬戶或采取任何止損措施,放任資金被轉移。這一怠慢,構成了法律上的責任共擔。
技術錯誤難以完全避免。但任何企業都應預見到支付風險。從輸入薪資數據到最終打款,理應設置多重校驗機制。例如,對異常金額自動觸發人工復核,或與銀行建立緊急響應通道。然而,涉事公司既無預警,又無響應,暴露出內控鏈條的全面斷裂。真正的漏洞不在系統,而在制度。當一個流程允許單點失誤引發百萬損失,問題早已超越個人操守,直指組織韌性。
有人質疑:員工最終攜款消失,難道沒有道德瑕疵?當然有。但法律不懲罰僥幸,只界定責任。法院的判決并非鼓勵“撿錢不還”,而是警示企業:風險管理不能事后補救,必須前置防范。若企業可隨意以“誤發”為由追討已到賬的款項,勞動者面對工資拖欠時,是否也能以此抗辯?權利與義務必須對等,否則制度失衡。
金錢不會說謊,它流向管理最松懈的地方。這一次,它替一家公司測出了內控的深度。而代價,是123萬元買來的一課:真正的風控,不是追人,而是鎖住規則。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