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不想輸給人工智能的話,需要通過做自媒體提升自己強大的思維和學習能力,充分發揮我們人類大腦思考的路徑。”
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如是說。
張朝陽表示,未來社會大量的工作會交給AI和機器人,那人怎么辦呢?他建議是應該往創意方向發展。
這就跟劉強東“未來員工或一周工作一天”的說法一致了。
作為行業前沿的人物,他們的看法值得我們重視。要知道未來正以光速前來,技術發展的速度比我們想象中要快很多,可能用不到5年就會有巨大的改變。
從某種意義上,現在最大的矛盾就是:人們的認識跟時代潮流客觀發展的速度之間有巨大的差距。很多人還懵懂,覺得AI機器人跟科幻電影一樣。
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都與魔法無異,事實就是如此。歷史早已證明了這點。
因為看見才相信與因為相信而看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邏輯,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如何才能適應變化、與時俱進呢?
只有靠學習,人最強大的能力就是學習,學習讓人進步。無論是學習的教育還是過去的經驗,都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和科技的發展,世界日新月異,一兩年前有幾個人真的相信代碼可以完全交給AI來寫呢?
我那個做了十多年工程師的同事都大呼不可思議,他連著試了一個星期,最終承認80%以上的代碼都比他寫得好。他現在說只要給出要求和檢測、驗證,其他交給AI工具就行了。
所以,人永遠不要跟人工智能比聰明,也不要跟人工智能比效率,更不要跟人工智能拼性價比,如果你是老板,那你也喜歡用AI替代人。
這是符合經濟規律的選擇,否則別的企業都用AI,你不用的話那你的企業就不能在市場競爭中活下來。
生產力改變了,生產關系、生產方式都會改變,新的技術發展并不意味著人就不需要就業了,一定會出現新的需求和新的職業生態。
在十多年前我也不相信自媒體有多大的商業空間。張朝陽就表示關鍵是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從AI不知道的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這是AI難以戰勝人類的地方。
還是要發揮人的主觀性和想象力,人的優勢在于創意、創新,要揚長避短,而不是在大量重復性的、數據處理等方面浪費時間和精力。
當AI全面普及的時候,老方說社會就會面臨大量的精神需求有待滿足,這個市場是無限大的,人的精神世界沒有邊界。
到時候哲學、文學、文藝等會極大繁榮,人類的情感、感受和個性是極為重要的,我的意思是AI越是發達人越要勤于用腦,否則人是駕馭不了AI的。
張朝陽給出的建議也是不要太依賴AI,思想不能懶惰,要更加思考,要在思想上艱苦奮斗,“要通過我們自身去感知生活——為了我們的生活品質,有時候甚至在某些方面,要學會拒絕AI。”要相信人與AI的強強聯合才是無敵的,才是大勢所趨。
而做自媒體就是一種方式或修行。因為在你做媒體的過程中你會自我覺察,讓自己更偏于人,而不是更AI化,你的感性和靈性才是你的價值所在。
這個事越早開始越好,老方說其中牽扯到人的思維轉變問題,你每一天的自我反省和總結都像是結網,思維一旦是由網絡變成模型,量變引發質變,那大腦就完成了重塑。這不是隨便想一想、靈機一動就可以抹平的功夫過程。
記得張朝陽之前就強調過自媒體的重要性,有人曾問他“只有10萬塊,怎么白手起家?”張朝陽當時就表示自己會選擇從自媒體開始做起,以內容構建自己的影響力。
生命有限,但人的認知提升是無盡的路程。還有不到5年的時間,如果你條件允許,那不妨是試著做一做自媒體,無論物質還是精神都會有所得。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