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份Meta內部文件被媒體曝光,揭示了這家全球社交巨頭在廣告審核上的重大疏漏——2024年,其約10%的年度總收入(約16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140億元)可能來自詐騙活動及違禁商品廣告。這一數字不僅暴露了Meta商業模式的潛在風險,更讓數十億用戶的安全受到威脅,引發全球輿論嘩然。
根據泄露文件,Meta旗下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三大平臺長期未能有效攔截高風險廣告,導致欺詐性電商、虛假投資陷阱等違法內容泛濫。2024年12月的內部報告顯示,Meta平臺日均向用戶展示150億條“高風險”詐騙廣告,這些廣告每年可為Meta帶來約70億美元收入。更令人震驚的是,Meta的廣告審核機制并非以“完全禁止”為目標,而是僅在自動系統判定廣告95%以上可能涉詐時才會封禁。這意味著,大量“疑似詐騙”廣告仍被允許投放,甚至被收取更高的廣告費率,以增加平臺收益。
Meta的廣告個性化系統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該系統會向曾點擊過詐騙廣告的用戶推送更多同類內容,形成“惡性循環”,使用戶更容易陷入欺詐陷阱。
面對輿論風暴,Meta發言人安迪·斯通(Andy Stone)迅速回應,稱相關文件“視角片面”,并否認10.1%的收入占比是準確數字,強調這一估算“粗略且過度包容”,實際比例更低。然而,斯通并未提供具體的修正數據,也未詳細說明Meta如何界定“合法廣告”與“詐騙廣告”的邊界。
這種模糊回應并未平息外界質疑。分析人士指出,Meta的商業模式高度依賴廣告收入,而高風險廣告往往能帶來更高利潤,因此平臺在審核上可能存在“選擇性放水”。此外,Meta近年來多次因虛假廣告、數據隱私等問題被各國監管機構處罰,但此次曝光的規模之大、影響之廣,堪稱其商業倫理爭議的又一高峰。
Meta的困境折射出全球社交媒體平臺的共同挑戰:如何在巨額廣告收益與用戶安全之間找到平衡?詐騙廣告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可能破壞公眾對數字生態的信任。若Meta無法有效改進審核機制,不僅可能面臨更嚴厲的監管制裁,還可能失去用戶的長期信賴。
目前,多國監管機構已對Meta展開調查,要求其解釋高風險廣告的監管漏洞。未來,Meta能否真正履行平臺責任,而非僅以“商業利益優先”,將成為其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