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有貨就好,價格根本不用談。” 慧榮科技總經理茍嘉章的一句話,道破了當前存儲市場的瘋狂。11 月以來,內存、硬盤價格迎來 “史詩級暴漲”,深圳華強北商戶直言 “一天一價、有價無貨”,京東、新蛋等電商平臺上,熱門內存條三個月價格翻倍,部分產品漲幅甚至超越黃金,成為意外的 “理財產品”。這波漲價絕非短期波動,而是 AI 需求爆發與產業結構失衡疊加的必然結果,其影響已從產業鏈上游蔓延至終端消費市場。
存儲市場的狂熱,首先體現在價格的斷崖式上漲。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第三季度末,DRAM 內存顆粒合約價同比漲幅高達 171%,遠超同期黃金漲幅。終端市場更顯夸張:華強北市場上,三星 16G DDR4 內存條從 9 月的 200 元漲至 410-420 元,國產品牌同規格產品價格翻倍至 460 元;閃迪 1TB SSD 零售價達 588 元,較三個月前上漲超八成,2TB 版本更是 “一物難求”,部分門店僅存樣品需調貨才能成交。移動存儲產品也未能幸免,1TB 移動硬盤價格上漲三分之一,128G U 盤漲至 72 元。這種 “全民搶存儲” 的景象,源于 HBM、DRAM、NAND 三大核心元件的同時緊缺,形成了史無前例的結構性缺口,有廠商預測 2026 年缺口將擴大至 200%。
本輪漲價的核心驅動力,是 AI 產業的爆發式增長。與以往由消費電子需求主導的周期不同,此次短缺源于 AI 推理算力的 “吞噬式需求”。微軟、谷歌等云端廠商紛紛加碼 AI 推理,帶動 HBM 高帶寬內存需求激增。由于 HBM 生產需占用三倍于 DDR5 的晶圓產能,三星、SK 海力士等巨頭紛紛將產能向高端產品傾斜,直接擠壓了 DDR4 等成熟制程的供給空間。即便并非 AI 核心需求的 DDR4,也因設備升級剛需出現訂單暴增。強勢如蘋果,也在全力爭取 2026 年的產能分配,卻未必能拿到足額訂單。更關鍵的是,AI 需求已從高端訓練向企業端、消費端擴散,茍嘉章明確表示 “AI 短期內不會形成泡沫”,持續的需求強度將進一步加劇供需失衡。
產業鏈的連鎖反應正逐步顯現,終端市場首當其沖。在非洲、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原本已普及的 128GB 手機存儲,因成本高企開始退回 64GB 入門配置,消費電子 “降配求生” 成為無奈選擇。機械硬盤市場同樣緊張,全球 95% 的數據仍依賴 HDD 存儲,但廠商轉為 “依訂單生產” 模式,高容量 HDD 交期已超一年,中國大陸市場的激增需求更讓缺口雪上加霜。對產業鏈而言,有人歡喜有人愁:江波龍第三季度凈利潤暴增 1994.42%,佰維存儲實現從虧損到單季盈利 2.56 億元的 V 型反轉,模組廠和渠道商憑借備貨策略賺得盆滿缽滿;但下游中小電子廠商卻陷入 “買不到、買不起” 的困境,部分企業因存儲成本上漲被迫調整生產計劃。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