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號,國慶假期最后一天,比利時布魯塞爾機場。
一位中國游客攥著登機牌,眼瞅著離起飛只剩半小時,人還在海關外頭排著長隊。前面幾十號人一動不動,退稅、值機、安檢,哪哪都在排隊。他苦笑著發朋友圈:“提前四小時到的,不是我不守時,是沒想到國外也能堵成這樣。”
這屆年輕人,原本是沖著“錯峰”去的。
國內景區人山人海,朋友圈全是后腦勺,于是大家一拍腦袋:咱出國躲清凈去!結果,當所有人都想“躲清凈”,清凈就成了最稀缺的資源。
肯尼亞草原上,角馬正準備渡河,幾十輛越野車圍成半圓,像看球賽似的卡著機位。馬賽向導操著生澀中文喊“往左開”,不是為了看動物,是為了給中國游客調拍攝角度。帕勞海底,潛水員比魚還多,想拍張無人的珊瑚照,得掐表等十分鐘“空檔期”。
挪威羅弗敦群島,兩萬人口的小島,國慶期間擠進六萬中國游客。本地人去趟超市,以為自己出國了——滿街都是普通話。悉尼歌劇院前拍照,三腳架摞三層,背景里全是舉著自拍桿的熟臉。你以為逃到了世界盡頭,其實只是換了個地方和鄰居合影。
最魔幻的,還得是返程那天的布魯塞爾機場。
歐盟通道空無一人,非申根通道排到門外。同一班飛機,外國人悠悠喝咖啡,我們還在隊伍里算時間:登機口關了沒?行李還來得及托運嗎?有人邊排邊刷手機,發現小紅書上十個博主都在寫“提前四小時不夠用”。
這哪是旅行?分明是跨國版“春運”。
我們總以為,走得夠遠,就能甩開人潮。可當00后靠社交平臺“抄作業”規劃路線,當小眾目的地一夜變網紅,當免簽國越來越多,大家的“避世清單”其實高度重合。于是,錯峰出行,變成了“錯峰相遇”。
原來,我們想逃離的從來不是某個景點,而是那種被推著走、喘不過氣的生活節奏。可一不留神,就把這種節奏,復制到了地球另一端。
旅行的意義,或許不是打卡,不是逃離,而是找回對時間的掌控感。
下次出國,別光盯著“人少”的標簽。提前查好機場流程,非申根航班至少預留三小時,值機、安檢、海關一步步來,別卡著點賭運氣。實在趕,不如舍掉一個景點,換一份從容。
世界很大,但機場的關門時間從不等人。走得再遠,也別忘了——
穩一點,慢一點,才能真正走到自己心里去。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