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雷軍在小米汽車發布會上連續拋出七個"免費送",現場歡呼與網絡質疑同時爆發。"25萬車價送6.6萬配置"的豪言背后,客服一句"不能減價"的回應卻讓消費者恍然大悟:這究竟是誠意饋贈,還是精心設計的捆綁銷售?
事件回顧:一場精心設計的"免費"狂歡
2025上海車展期間,雷軍"每天免費送五千頂帽子"的營銷先聲奪人。隨后新車發布會上,他更將"免費送"話術發揮到極致:從價值129元的棒球帽到宣稱價值6.6萬的汽車配置,營造出"買到即賺到"的消費幻覺。但記者致電小米汽車客服得到的回應顯示,這些所謂贈品既不可折現,也不支持退換,本質上是通過高標贈品價值來維持整車定價的營銷策略。
成本拆解:6.6萬配置的真實價值幾何
以小米SU7 Ultra宣傳的Brembo卡鉗為例,汽車后市場同款采購價約為1.2萬元,而車企批量采購成本可能低至8000元。對比特斯拉Model 3 Performance標配的同級剎車系統,以及極氪001免費提供的座椅通風功能,小米部分"贈品"實為行業常規配置。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權益均標注"限時"條件,利用倒計時制造緊迫感。
法律視角:游走在合規邊緣的營銷話術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經營者不得作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小米將本應包含在整車價格中的配置拆分為"贈品",涉嫌違反市場監管總局《規范促銷行為暫行規定》中關于"如實標明贈品屬性"的要求。法律界人士指出,若配置實際成本遠低于宣傳價值,可能構成價格欺詐。
行業鏡像:汽車營銷的"贈品經濟學"
理想汽車曾將價值8000元的車載冰箱宣傳為"3萬元豪華禮包",蔚來則把換電服務成本折算成"10萬終身權益"。這種將研發成本包裝為贈品價值的做法,已成為新能源車企的通用話術。第三方調研顯示,約62%消費者會因高價值贈品影響購車決策,但交車后78%用戶發現贈品使用率低于預期。
理性購車指南:如何看破"免費"迷霧
建議消費者重點關注裸車性能參數,將宣傳贈品按市場價折算后對比競品總價。對于限時權益,需確認具體兌現條款,如免費救援服務是否包含事故車。簽訂合同時要求單獨列明贈品明細,并保存發布會視頻等宣傳材料。若發現贈品價值虛高,可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