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楊振寧的母親前,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楊振寧的父親。
楊振寧的父親叫楊武之,他是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
曾先后任廈門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數學教授。
他是著名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
他是我國最早從事現代數論和代數學教育學的研究學者。
生活在丈夫的優秀光環下,長相一般,僅斷斷續續上過一兩年私塾的她,顯得平平無奇,一無是處。
圖|羅孟華
而她卻收獲了美滿婚姻,丈夫愛,子女孝,其中五子女,三位博士,其中楊振寧還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你是不是好奇,她憑啥?
01
世人皆知她是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的母親,著名數學家楊武之的妻子,卻不知她除了是母親與妻子這個身份之外,她更是她自己。
她有個很土氣的名字叫羅夢花,后來被大家所熟知的“羅孟華”,這個聽上去很有底蘊的名字,還是婚后,丈夫楊武之給她改的。
1896年,她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個土郎中家庭,依據舊時陋習,她被裹了小腳。
和同時代的那些進步女性相比,她沒有宋氏三姐妹的學識,沒有林徽因的才華和美貌。
后來,在民國“天足”運動號召下,她放了足,她就有了一雙新舊交替的畸形的腳。
她僅有讀過一兩年私塾的經歷,能識一些簡單的字。
她還沒有出生時,就被父母指腹為婚,與同樣沒有出生的楊武之訂了親。
只因她的郎中父親醫好了楊武之父親的病。
23歲時,清廷已經退場,民國登上歷史舞臺,此時的女性已經開始追求自由戀愛,追尋自我價值的實現。
而羅孟華卻在父母之命下,與指腹為婚的楊武之結了婚。
婚后,她的主要任務就是服侍丈夫,操持家務,督促丈夫學習。
婚后第三年,她生下了第一個孩子楊振寧,此時楊武之大學畢業在安慶一個不知名的初中教數學。
但丈夫楊武之的學習深造之路并沒有終止,他一邊教書,一邊深造。
她包攬了所有家務,讓丈夫楊武之全身心的學習。
圖|楊武之出國前夫妻與楊振寧合影
她的第一個孩子楊振寧出生不久,丈夫楊武之考取了安徽省的官費留美學生。
這對于丈夫與她而言,都是一件大喜事,但同時顯得她更加平庸。
1923年,楊振寧還不滿周歲,丈夫楊武之正式啟程去了美國,帶走了家里大部的積蓄。
為了讓丈夫能夠沒有后顧之憂的學習,她獨自攬下了照顧孩子的責任。
她帶著楊振寧留在老家,擠在大家庭里,勤儉節約,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02
楊振寧4歲,到了接受啟蒙教育的時期,丈夫楊武之留學還沒有歸國。
她僅憑自己私塾學的知識,先從教認字開始,她將字制成小卡片,每天教楊振寧認10個,一年多后,楊振寧已經能認識3000多個字。
楊振寧曾回憶說:我到現在認的字,也不超過當時母親教的2倍。
各位叔伯的孩子都已經上了私塾,楊振寧5歲時,為了讓他接受稍微正規一點的教育,羅孟華就去求各位叔伯,讓兒子楊振寧跟著堂兄弟姐妹一起上私塾。
楊振寧就是在私塾里,跟著私塾老先生接受了自然地理和歷史啟蒙教育,學了許多自然知識和歷史典故。
此時正處于軍閥混戰時期,合肥也常被波及,羅孟華獨自帶著楊振寧到處逃難,等混戰暫時停火了再帶兒子回來。
但為了讓丈夫安心讀書,她在信中只報喜不報憂,所有舊時婦女默默無聞,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丈夫與兒子身上的品質,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楊武之回國前,給家里早早拍了電報,收到電報的羅孟華即欣喜又害怕。
她雖然沒有文化,但她明白,從知識層面上,她已經與丈夫有了很大的差距。
她也有自己的尊嚴,如果丈夫回國要休了自己,那她也不能糾纏不休,她就去教堂當修女。
她甚至早早的去教學做禱告。
因為那個時候,出國留洋,接受新式教育,與舊式包辦妻子離婚,追求自由戀愛的風氣盛行。
令羅孟華沒有想到的是,丈夫楊武之到上海前,就拍電報讓她帶著兒子到上海相聚。
圖|羅孟華與丈夫楊武之在上海團聚
得知丈夫沒有變心的羅孟華激動落淚。
丈夫走時,楊振寧還滿周歲,丈夫回來時,楊振寧已經6歲,他的記憶中只有母親。
見到父親時,楊振寧還有些害怕的躲到了母親身后。
父親楊武之見到妻兒也十分激動,跟兒子漸漸熟悉后,楊武之發現兒子知道認識很多字,還知道許多自然地理知識和歷史典故。
得知是羅孟華所教后,楊武之更是對妻子充滿了感激。
03
同年夏天,楊武之進入廈門大學教學系任數學教授,羅孟華也帶著兒子楊振寧一同前往廈門。
楊武之是教授,懂的知識也多,在兒子的教育方面羅孟華全聽丈夫的,自己也崇拜的坐在旁邊聽丈夫給兒子講。
從此,丈夫楊武之負責兒子的學習,她就照顧好丈夫和兒子的飲食起居。
一年后,楊武之又受聘清華當教授,羅孟華也跟著丈夫到了清華。
清華園里的教授夫人,不是留洋名媛,就是高知女性,她沒有文化,處于鄙視鏈的最底層。
這使得她沒有太多交際與應酬,全部的身心都用到了丈夫與孩子身上。
圖|羅孟華與楊武之和兒子楊振寧一家三口
在清華的14年間,羅孟華接連生下了四個孩子,加上楊振寧,總共要照看五個孩子。
雖然在外人眼里她就是根草,但這個家卻不能沒有她。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丈夫楊武之又去昆明西南聯大教書,這時候楊武之的工資也縮水了一半之多,全家住在竹棚里,物質貧乏。
楊武之要上課,羅孟華要照顧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她白天洗衣做飯,晚上還要縫補衣服,手上長滿了繭子。
但在她的照顧下,一家人健健康康圍坐在一起,就顯得無比珍貴。
楊振寧曾回憶說:母親就是家里的精神支柱。
羅孟華有五個孩子,老大楊振寧在美國留學,讀到了博士,后來留在了美國,35歲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老二楊振平,與鄧稼先一起到美國留學,讀到了博士。
老三楊振漢,雖然下海創辦了公司,但也畢業于名校上海交大。
老四楊振玉,赴美,讀取了美國石溪大學的神經生物博士。
老五楊振復,雖然去世的早,但也畢業于北大數學系。
羅孟華也常調侃,在這個家里,最自己沒出息。
但丈夫楊武之臨終前卻對子女說:你母親一生都奉獻給了丈夫與子女。
04
她將丈夫送出了國,將兒女送出了國,而她自己卻未能踏出過國門。
楊振寧在美國教書五十年,回國的次數很少,母子聚少離多。
楊振寧雖然收獲了榮譽和掌聲,但他對這位挺舉他的母親充滿了愧疚。
1973年,丈夫楊武之去世后,兒女都不在身邊,羅孟華孤獨無依。
三子才將她接到了香港居住。
1984年,已經88歲的她,被楊振寧接到美國待了四個月之久,她還參觀了兒子工作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
這也是她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美國之行。
圖|楊振寧與母親
一年后,她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此時的她已經行動不便,出行需要乘坐輪椅。
1987年,楊振寧訪問新加坡時,推著輪椅帶著她,完成了訪問。
沒想到這次訪問結束后,羅孟華就在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逝世,享年91歲。
羅孟華去世后,遵循她的遺囑,她被葬在了丈夫楊武之和幼子楊振復旁邊。
羅孟華去世多年后,楊振寧到南開大學講學,在講學中,他聊到了自己的母親,以及最后一次跟母親過春節的情形,他不由的哽咽起來。
大家也許覺得奇怪,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還為母親哭成這樣。
楊振寧說:我母親是一個舊時代走過來的女人,論意志堅強,父親、我以及弟弟妹妹們都不及她。
因為在楊振寧的記憶中,他與弟弟妹妹在學業上的成就,以及在科研上的成就,都來自于母親的啟迪。
學習路上,科研路上荊棘密布,挫敗感如影隨形時,母親的身影便清晰浮現——那個在風雨飄搖中用瘦弱肩膀扛起全家重擔,卻始終讓家中充滿溫暖與希望的身影。這份沉甸甸的堅韌,早已化作他心底最深的力量源泉。
如果說楊武之的學識決定著子女們能飛多高,那羅孟華就像一盞不休的燈,指引著子女走得更遠。
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呢?
我想說的是,母親不必是超人,也不必很完美,事業家庭都豐收。我們的人生不應該被定義,我們只需要在取舍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就好,活出獨一無二的真實也很可貴。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