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購置稅倒計時:30萬元成為購車分水嶺,車企打響價格保衛戰
距離2026年元旦僅剩不到兩個月,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即將迎來十年來的最大調整:全額免征改為減半征收。 這一變化正引發連鎖反應消費者搶在年底前下單,車企推出“購置稅兜底”政策,而30萬元的車價成為關鍵分水嶺。
購置稅新政:30萬以上車型成本激增
根據2023年發布的政策公告,2024年至2025年期間,新能源車繼續免征購置稅,每輛車免稅額不超過3萬元;2026年至2027年,購置稅減半征收,減稅額上限降至1.5萬元。 這意味著,車輛不含稅價30萬元(含稅價約33.9萬元)成為分界線:低于30萬元的車,明年購置稅實際稅率為5%;高于30萬元的車,超過部分需按10%稅率計算,僅抵扣1.5萬元額度。 一輛50萬元的新能源車,今年購置稅全免,明年需繳納3.5萬元。
技術門檻升級:插混車型續航要求翻倍
新政不僅是稅收調整,更伴隨技術門檻的提升。 2026年起,享受減稅政策的插電混動(含增程式)車型,純電續航里程需從現行的43公里提升至100公里。 同時,純電動車需滿足更嚴格的百公里電耗標準,尤其是整備質量超過2710公斤的大型SUV,電耗壓力顯著增加。 未達標的車型將無法列入《減免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消費者購買需全額繳納10%購置稅。
末班車效應:四季度銷量脈沖式爆發
政策窗口期臨近,市場已出現“搶購潮”。 海口部分汽車展廳客流增長近六成,銷售人手不足導致營業時間延長;北京蔚來中心咨詢量增加40%,高價位車型訂單集中爆發。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9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達129.6萬輛,環比增長16.2%。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指出,終端銷售正利用“末班車”心理促銷,部分經銷商通過庫存車讓利、配置車型折扣加速清倉。
車企應對:兜底補貼與產品策略分化
為緩解消費者對跨年提車多繳稅的擔憂,多家車企推出購置稅兜底政策。 小米汽車承諾11月30日前鎖單的車輛,若明年交付可享受最高1.5萬元補貼;領克、蔚來針對ES8等車型提供購置稅差額抵扣。 同時,車企產品線加速調整:比亞迪、廣汽埃安計劃推出更多30萬元以下高配車型;蔚來、理想則強化智能駕駛和換電服務,以技術差異化對沖稅負影響。
行業洗牌:技術競爭取代價格戰
政策調整迫使企業從依賴補貼轉向技術深耕。 頭部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已在固態電池和800V高壓平臺領域布局;而部分中小車企因研發能力不足,面臨訂單流失風險。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嚴格的技術標準將推動行業從“堆配置”轉向“拼能耗”,長期有利于產業升級。 ,經銷商庫存壓力隱現,部分門店倉庫已接近飽和,若明年銷量回落,可能引發庫存危機。
消費者決策:精算購車時間點
購車者策略發生變化。 預算30萬元以下的消費者,今年購車可比明年節省約1.3萬元;預算40萬元的群體,跨年購車成本差擴大至2.5萬元。 部分消費者通過提前鎖單鎖定價格,業內人士指出,這種集中消費可能導致明年一季度需求疲軟。 ,換電模式車型迎來利好:新政明確電池與車身可分開開票,購置稅僅按車身價格計算,蔚來等換電體系車企優勢凸顯。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