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需“越過山丘”。
聽筒Tech(ID:tingtongtech)原創
文 | 楊 林
編 | 饒 言
突如其來的消息,外賣界的“千年老二”餓了么更名了。
11月4日,一則“餓了么更名淘寶閃購”的消息迅速出圈,短時間內便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隨后,諸多媒體報道了這一消息,稱“餓了么”APP和部分業務將逐步更名為“淘寶閃購”,整合進阿里巴巴的生態體系。這一舉動,被外界解讀為餓了么在面臨市場競爭白熱化、增長乏力背景下的又一次戰略調整。
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更名看似“簡單”,但其背后折射出餓了么自身的發展困境、外賣行業的存量競爭,以及即時零售行業的加速洗牌。
當然,更名能否真正“改命”,這顯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盡管在這一年,阿里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在即時零售領域奮力一搏,但“羅馬并非一日建成”,更名只是又一次轉折,餓了么仍需要“越過山丘”。
-01-
搶占卡位,餓了么動作不停
餓了么更名,快速在業內發酵。
11月4日上午,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爆料稱,發現餓了么App最新的內測版本已更名為“淘寶閃購”,更新的“淘寶閃購”標語為“外賣放心點,美食準時達”。
隨后,據21財經·南財快訊消息稱,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致電餓了么客服中心,接線工作人員表示,此次調整僅為名稱變更,用戶消費權益、數據隱私政策均保持不變,配送運力也正常運轉。
隨后,諸多報道指出,餓了么此次更名,核心在于戰略定位調整,更名后,餓了么從獨立外賣平臺轉型為“即時零售”履約基礎設施,與淘寶流量入口深度協同,完成“30分鐘送萬物”目標。
另據多家媒體報道和社交平臺信息顯示,多地的餓了么外賣小哥已經更換工作服,從原來的藍色工作服改為“橙色+黑色”的工作服。
對于餓了么的突然更名,市場對此評價不一。
一方面,在業內看來,此次餓了么更名“淘寶閃購”,本質上是對其品牌價值和市場地位的一次重新定位。此舉,或許是阿里旨在通過強化“淘寶”作為統一消費入口的心智,將“餓了么”這一帶有強烈餐飲標簽的品牌,升級為更具包容性的“淘寶閃購”,以承載“萬物到家”的想象空間。
圖:餓了么APP頁面
來源:餓了么 《聽筒Tech》截圖
諸多分析亦指出,此次整合,也是阿里為應對美團、京東等對手的“即時零售”競爭舉措,有利于接下來整合阿里的資源,提升配送效率與用戶體驗。
另外,有業內人士告訴《聽筒Tech(ID:tingtongtech)》,“淘寶閃購內部認為,今年的外賣大戰中,淘寶閃購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或許這也是促使阿里決定統一更名為淘寶閃購的原因。”
電商從業人士李立則指出,餓了么此次更名為“淘寶閃購”,標志著餓了么進一步融入阿里生態,試圖借助淘寶的流量和品牌背書重獲生機。
不過,在一些用戶看來,餓了么的更名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畢竟,用了十幾年,突然換名字,感覺很不理解。”
在電商從業人員,同樣是餓了么的老用戶馬力看來,這種更名難以理解,“餓了么這個名字,代表一種生活方式,而‘淘寶閃購’更像阿里的一個功能模塊。”
實際上,誠如馬力所言,于消費者而言,在用戶心智中,餓了么早已成為“外賣”的代名詞之一。
畢竟,在外賣市場,餓了么已經走過了十余年。作為中國外賣市場的開拓者,曾以其親民、生動的頁面風格和補貼玩法等深入人心。
在廣為人知的外賣“千團大戰”尸橫遍野中,餓了么是少數的幸存者之一,并最終在后續的外賣大戰中存活下來,穩坐市場第二的交椅。
不過,在被全資收購后,餓了么的發展軌跡,逐漸偏離獨立成長的路徑。尤其是隨著美團外賣的強勢擴張,餓了么的市場份額持續萎縮。
據易觀數據顯示,早在2023年,餓了么在外賣市場的份額已降至30%左右,遠低于美團的70%。實際上,過去多年,餓了么的市場份額始終未能取得突破,是市場公認的“千年老二”。
諸多的分析認為,餓了么之所以增長乏力,不外乎幾個原因。
首先是在外賣業務上,餓了么未能有效突破美團的壁壘,尤其在低線城市滲透不足。而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盡管阿里通過“口碑+餓了么”組合出擊,但投入物力仍然不足,始終未能撼動美團的領先地位。
此外,餓了么在戰略上多次調整,從強調“外賣”到“萬物皆可送”,再到聚焦“即時零售”,始終處于“搖擺”狀態,無法從根本上確定增長曲線。
尤其是近年來,品牌影響力下滑的同時,餓了么在阿里體系內的角色也逐漸從“獨立平臺”轉變為“本地生活服務入口”,這讓本是高頻的外賣屬性平臺,漸漸失去了既有的優勢。
或許,這也正是促使阿里下定決心“從頭再來”的根本原因所在。
-02-
即時零售戰場,阿里仍需時間檢驗
事實上,更多的分析認為,餓了么的更名,不僅是公司內部和基于外賣行業的調整,更是即時零售領域競爭白熱化的體現。
毋庸置疑,今年上半年,即時零售成互聯網巨頭爭奪的重頭戲。無論阿里、美團,亦或京東、抖音,都斥巨資補貼,搶占這一未來的萬億市場。
餓了么的變革,可以說是背水一戰。
可以看到的是,阿里希望通過本次競爭,重奪市場頭部位置。今年4月起,餓了么就不斷調整生態模式,阿里方面也迅速升級了“淘寶閃購”,并整合了淘寶天貓、餓了么與飛豬的核心業務能力,逐步形成一個貫穿線上線下、覆蓋全場景的大消費平臺,并將餓了么提升到了新的地位。
今年7月,淘寶閃購更是正式啟動總額高達500億元的補貼計劃,預期于12個月內,500億元將通過店鋪補貼、商品補貼、配送補貼、免傭減傭等舉措直補商家,同時以大額紅包、免單卡、官方補貼一口價商品等方式讓利消費者。
但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盡管淘寶閃購和餓了么聯合訂單曾達到歷史高點,阿里又以通過“口碑+餓了么”的形式組合出擊,同時調整旗下其他即時零售業務和開設線下便利店零售渠道,但截至目前,阿里始終未能撼動美團的領先地位,且長期面臨與美團的直接競爭。
諸如,一個事實是,在閃購業務中,美團閃購覆蓋全國近3000個市縣,并與多級商超深度合作。而餓了么,其商戶資源多集中于餐飲,在零售品類和下沉市場存在短板。
理論上,阿里為餓了么提供了強大的資源支持,依托淘寶用戶、支付生態和菜鳥物流網絡,可以協同產生“1+1>2”的效應。但即便在阿里使出大招后,餓了么仍沒有“越過屏障”。
諸此種種,在李立看來,“更名只是表象,餓了么的真正問題在于戰略定位模糊和運營效率不足。”
不過,更名便能“改命”嗎?很顯然,這并不是簡單的問題。
李立便直言,若想通過此次調整實現逆轉,餓了么仍需解決諸多核心問題。
比如,品牌過渡會部分影響用戶留存。但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阿里需要真正打破部門壁壘,而不是一直重復提及“實現生態協同”。
“將淘寶閃購深度嵌入淘寶首頁,并針對高頻用戶推出會員權益,需要淘寶、支付寶、餓了么的數據互通和流量無縫導流。”李立解釋。
但阿里的業務協同歷來面臨“部門墻”問題,餓了么與淘寶、支付寶的整合能否順暢執行,仍存變數。
另一方面,實際上,在即時零售領域,阿里已有多條業務線,如何避免內部競爭、實現資源優化,也是餓了么更名后,仍面臨的挑戰。
一個事實是,即時零售行業的競爭已進入“資本+技術+生態”的全面比拼,若想突圍,必須找到差異化優勢。
正式“更名”為淘寶閃購,背后折射的是餓了么自身的發展困境、外賣行業的存量競爭,以及即時零售行業的加速洗牌。而新的“淘寶閃購”,能否真正挺進對手腹地,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一定程度上,仍有希望。
李立便指出,比如,新的“淘寶閃購”可以聚焦高端市場、深耕特定區域,或利用阿里的數據能力實現精準營銷,與美團形成錯位競爭。
或者,新的“淘寶閃購”聯合天貓品牌商家推出獨家商品,針對一二線城市用戶提供定制化服務;以及利用阿里的云和物流技術支持,優化配送路徑、降低騎手成本,提高庫存周轉效率。
不過,李立亦認為,直接更名淘寶閃購,這僅僅是一次品牌重塑,“從短期看,更名可以借助淘寶的流量紅利提振訂單;但從長期看,餓了么的命運取決于阿里生態的協同效率、即時零售的戰略執行,以及用戶體驗的持續優化。”李立強調。
實際上,在外賣與即時零售的激烈競爭中,更名或許是一次必要的冒險,但亦非萬能解藥。正如市場多方認為,能否真正“重生”,新的“淘寶閃購”仍需打上問號。
(文中均為化名。)
(頭圖來自聽筒Tech自主拍攝。)
(聲明:本文僅作為信息交流,不構成任何投資參考建議。)
—END—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