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不只是成年人有自己的社交圈,不少孩子也有自己的“手表”圈子。某品牌生產的兒童手表本該只用于定位、通話,如今卻成了不少中小學生眼中的“社交硬通貨”:加好友、沖點贊、買“靚號”、賣“高粉”賬號,甚至衍生出代養號、刷贊、賬號租賃等產業鏈。
有別于其他兒童手表,某品牌兒童手表在社交功能設置上頗費了些心思。該手表設置了獨特的“碰一碰”加好友、“點贊刷榜單”等功能,孩子要想融入“手表”圈子,就必須購買該品牌手表。也許有人認為,為搶占市場份額,商家對產品進行“獨家設計”,進而增加用戶黏性,無可厚非。但事實上,上述功能讓無數孩子沉迷其中:為“起號”花費大量時間,用點贊數量衡量“圈內地位”,甚至做起“養號”“賣號”生意……“手表”圈子交來的不是現實生活中同悲喜、共冷暖的知己,而是靠虛榮攀比、揮霍金錢得來的虛擬朋友、“數字朋友”。在這樣的背景下,不論這一功能設計的初衷是什么,單憑這個“手表”圈子給孩子傳遞的不良交友價值觀,該功能就應當被叫停。
況且,既然專門生產兒童電子產品,商家在產品設計之初就應當恪守保護未成年人的注意義務,這不僅是道德約束,更是法定責任。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誘導其沉迷的產品和服務。”《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也明確提到“不得設置以應援集資、投票打榜、刷量控評等為主題的網絡社區”。某品牌兒童手表的“點贊刷榜單”等功能很容易讓孩子為“刷榜”沉迷,但它卻未設置有效的防沉迷機制,也未加設監護人監管的強制權限。再說其榜單排名功能,雖與常見的網絡“投票打榜”有所不同,但其背后的排名邏輯、競爭模式與“投票打榜”基本類似。商家把這套功能引入兒童手表中,明顯未盡到未成年人保護義務。
隨著產品迭代升級,當前市面上的兒童手表、學習機等電子產品不斷“加料”,功能越來越豐富、繁雜。然而,功能越多,這些電子產品就越背離設計初衷——兒童電子產品不是用來社交和獲取流量的工具,而是確保安全和輔助學習的產品。某品牌兒童手表暴露出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要防止此類問題在其他兒童電子產品中重復上演,必須重新明確產品定位,從設計源頭加強監管,及時掃除兒童電子產品防沉迷系統的“盲點”。
此外,也要告訴孩子們:爭排名、刷數據的“手表”圈子都是虛的,性情相合、志趣相投的身邊人才是真正的朋友。與其把時間耗在虛擬的“手表”圈子上,不如回歸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圈,收獲成長路上真正的良師益友。
來源:檢察日報·法治新聞版
評論員:石佳
編輯:常躍旺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