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體育盛會邂逅科技浪潮,將勾勒怎樣的未來圖景?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以“科技、綠色、融合、人文”為核,打造綜合性賽事新范式。
本期,中國科協之聲聚焦“科技全運”實踐,看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重塑賽場細節。
眾多高科技產品亮相,既展現技術集成力,更成為前沿創新試驗場,為“十五五”科技與體育深度融合寫下生動注腳。
圣火取自南海
來自可燃冰
這是全球首次
在深海為運動會采集源火
通過“海馬”號潛水器
和可燃冰采集裝置
利用光伏發電
將太陽能送至海底
點燃可燃冰
實現“天之光”
引燃“海之火”
展現我國深海勘探與清潔能源領域
卓越突破
火炬在結構、燃燒、安全上
實現了多項首創
業內第一款“大長徑比”氣罐
更耐壓
從兩米高處跌落
火焰依然穩定
三朵花瓣造型
用3D不銹鋼打印
耐得住千度高溫
內部三層隔熱
手持的地方
始終低于體溫
雙模燃燒
主火高二十厘米
明亮而堅定
文火靜靜陪伴
它能感知環境
八級風雨中火焰不滅
主火炬塔
這是全運會歷史上
第一次
用虛擬火焰當主火炬
它不怕風吹雨打
更加環保安全
科技之火
照亮了新的起點
本屆全運會開閉幕式舉辦地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8萬個座位的規模超震撼
為了讓每一位觀眾聽清細節、沉浸式觀賽
技術團隊放大招
從材料到設計再到數字技術
全維度創新突破
破解空場近7秒混響
告別聲音渾濁延遲
還有“心型指向”黑科技
聲音能量精準鎖死觀眾區
多余反射聲直接“勸退”
語音清晰度拉滿
團隊自主研發聲學仿真軟件
給表演注入“聲音靈魂”
讓云端觀看也能“聲”臨其境
開幕式名場面
174米油畫風數字畫卷
居然是AI智能體全程自主生成
開幕式第一章就炸場
機器人揮臂敲響句鑃
兩千多年前的青銅古樂
經數字采樣原聲重現
古今合奏,滿是穿越感
還有更絕的——
醒獅在AIGC里蹦迪
英歌鑼鼓撞上全息投影
AR龍舟直接“劃”進觀眾席
視覺震撼拉滿,文化創新超吸睛
深圳市體育中心
曾獲魯班獎的屋頂系統
改造后變身復合型體育綜合體
能全開、半合、閉合自由切換
-10℃到40℃都能正常運行
還有可移動斗屏+伸縮座椅
分分鐘實現16種高規格賽事轉換
羽毛球、籃球、網球、體操全hold住
科技感拉滿,實用度超標
深圳站火炬傳遞
人形機器人“夸父”
化身“0號火炬手”C位登場
手握1.6公斤火炬
全程不用技術人員陪跑
獨立完成傳遞任務
這是全球首次人形機器人擔此重任
怕看比賽手機沒信號?
深圳體育中心早替你想到啦!
這里藏了1000多個5G天線
地下停車場、圖書館、廣場全覆蓋
還補了Wi-Fi六點位
信號妥妥滿格
賽時邊看比賽邊發朋友圈
完全不卡頓
多條大賽專線配齊無人駕駛汽車
全場景、全天候、全無人智駕體驗
重點覆蓋媒體接駁、嘉賓出行
還有市民觀賽通勤
妥妥承包核心出行場景
亮相的智能網聯汽車、飛行汽車等技術
都經過賽事場景嚴苛驗證
目前還在推進全空間無人體系建設
讓自動駕駛、低空出行技術
從“賽事應用”落地“城市服務”
未來出行更便捷
全運會現場安保太頂了
警用多功能升降執勤臺
能前后左右靈活移動
最高升到3米
站上就能看清警力站位、鐵馬擺放
還有運動員活動軌跡
潛在隱患快速發現、即時處置
妥妥“登高望遠神器”
AI電磁網捕巡防機器狗更絕
自帶“智慧大腦”
自主巡邏+實時監測預警
突發情況秒傳指揮部
遇到有人持刀具、棍棒等危險行為
立馬彈射出尼龍網“兜”住可疑分子
幫安保快速安全處置
廣州市科協推薦
一批體育科技科普基地
藏滿讓人驚呼的亮點
從國球裝備到飛人秘訣
好玩又長知識
賽事里淬煉的硬核技術
正從“示范場景”扎根成產業沃土
助力體育科技從“盆景”長成“森林”
這恰是“十五五”規劃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注腳
讓科技賦能體育
既點亮賽事高光
更走進日常、惠及全民
相關素材綜合自央視新聞、南方網、澎湃新聞等

責 編:劉炎迅
審 核:張敬一
值班編委:宋玉榮
轉載請注明來源 中國科協之聲微信公眾號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