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車間里
轟鳴的設備與流動的產線交織成忙碌的樂章
在這看似順暢的生產鏈條中
卻隱藏著不少讓人頭疼的“痛點”
如今這些難題
正被一個個來自班組職工的創新舉措攻克
新技術在生產“痛點”中生根發芽
結出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果”
讓“看不見的盲區”
變成“看得見的安全線”
“危險區域,請遠離……”10月29日,在浙江省寧波舟山港北侖港區礦石碼頭堆場里,清場班裝載機正有序作業。車頂激光雷達與紅外傳感器同步運轉——這套“電子圍欄+智能防撞”系統,正為港區工程車輛安全筑牢科技防線。
針對工程車輛盲區難控痛點,該公司為每輛工程車輛配備周身智能設備,構建“聲+光”人機交叉防護機制。
人員進入車輛4米預警區時,駕駛室蜂鳴響起,監視屏幕跳躍車輛與人員的距離,車外喊話器循環提醒;觸及0.5米禁入區,警示燈線閃爍,語音報警聲頻率加快,將碰撞風險扼殺在萌芽。
更具創新性的是,車身激光投射的紅色可視光帶清晰勾勒安全邊界,配合聲光報警,讓“看不見的盲區”變成“看得見的安全線”。(蔣曉東)
石油錄井施工時,需要高空架設多種線路,是對力量與膽量的雙重挑戰
告別“蜘蛛俠”,
腳踩大地就把高空的活兒干了
“以前這活兒得‘登高’,要干60多分鐘;現在,10分鐘站著就能搞定。”10月30日,在牛斜104井場,經緯公司勝利地質錄井公司SL218隊隊長張光宇和隊員們正在架設高處的線路。他沒有系安全帶,也沒有爬梯子,站在地面輕松地轉動“免登高作業安全一體化安裝架”的搖把。電源線、視頻線、信號線等十幾條線路,沿著兩條標準間距的軌道整齊升起,穩穩地懸掛在儀器房線纜倉上空。
石油錄井施工時,需要架設多種線路,以確保施工安全和數據傳輸的穩定性。以前的架線現場,是一場力量與膽量的挑戰。
“回憶起來都手心冒汗。”張光宇說,“在錄井設備線路安裝時,15公斤重的聲光報警器和十幾條線路,需要3名隊員系好安全帶,像蜘蛛俠一樣攀爬到近3米高的儀器房頂,用力拖拽才能架設在房頂,架好多條線路至少需要1個多小時。大風吹得直晃,心都跟著顫。”趕上雨雪天,更是如履薄冰。
“能不能讓兄弟們腳踩大地,就把高空的活兒干了?”經緯公司綜合錄井工首席技師明曉峰看在眼里,決定率隊創新研發。
然而,儀器房是防爆“堡壘”,嚴禁打孔焊接。創新的靈感,最終落在了儀器房側邊那幾個吊孔上。他們提出掛靠式設計思路,在吊孔上設計一個能輕松坐入和取出的支撐架。
接下來,明曉峰和團隊運用固定管和伸縮管的嵌套原理,造出了一個能自由升降的“鋼鐵骨架”。歷經20余次現場試驗、改良,最終實現“免登高作業安全一體化安裝架”定型。
2023年9月,在豐頁1-17井現場,明曉峰指導SL218錄井隊隊長劉延鵬和隊員在地面操作,輕松完成了聲光報警器的架設與調試。
“終于不用再當‘蜘蛛俠’了。”劉延鵬和隊員們欣慰地笑了,“一個人,10分鐘,線路就上了高空,安全、快捷,還省力!”在河口項目部,該套裝置已成為錄井施工的“標配”。
該發明裝置集成“油氣勘探壁掛式架線裝置”“石油天然氣勘探自升式線路架空裝置”等9項已授權專利。從2023年10月至今,已在各工區260余口井上,搖出了安全與效率,還引來中原測控等兄弟單位紛紛“取經”。如今,70多支錄井隊伍同步實現了“架線免登高,施工零隱患”。(單旭澤 袁濱 焦保榮 陳偉)
給海底數據中心搭“骨架”,對稱焊法藏巧思
“這活兒要是按老辦法干,合格率不上去,工期肯定要拖!”站在上海臨港海蘭云數據中心項目鋼結構導管架旁,中交三航局南通海洋公司啟東基地質量班組負責人崔慶遠,盯著滿是相貫線的貫口皺緊了眉。
這個總重1956噸的“海底算力載體”,是上海臨港海蘭云數據中心的核心鋼結構,未來它要沉在海底,撐起成百上千臺服務器的運行,相當于給“海底數據大腦”搭起“骨架”,容不得半點差池。可就是這個關鍵大家伙,光導管架貫口焊接就有40多處,管子折角多、作業空間窄得像“擠電梯”。
采用傳統單人焊接要么合格率低,要么變形大、背面焊不透,要是返工,光打磨、補焊就得耽誤三四天,而整個項目的鋼結構制作發運工期卡得緊,晚一天就可能影響后續海上安裝;更要命的是,這“海底骨架”的焊縫得扛住常年海水腐蝕和水流沖擊,質量上只要有一絲瑕疵,未來維修成本就是天文數字。
“崔工,你說如果兩個人對稱著焊,會不會讓熱量均勻點?”作業現場,搭檔倪宏偉隨口的一句話讓崔慶遠猛地抬頭。“對!就像兩人抬桌子,勁兒往一處使,力道同步才穩!”
當天下午,班組現場會開得熱火朝天,崔慶遠把想法拆成“三步走”,倪宏偉在旁拿著圖紙琢磨細節:第一步先解決“焊前準不準”,組拼前給每個貫口打樣沖眼做標記,再貼上測量反光貼,“就像給管子裝‘瞄準鏡’,精控復測時數據一點都不差”。
第二步明確“對稱焊怎么同步”,這步最關鍵。他們給焊工“定規矩”:讓配持6GR資質的高級焊工,兩人在貫口兩側呈180度對向站定,電流、焊速提前調成“同步模式”,連起弧前都要喊“1、2、3”一起動手,收弧時的焊點位置也得精準對齊,確保兩人焊出來的焊道寬窄、熔深一模一樣,“跟雙人跳水似的,起跳、入水得完全同步”。
第三步卡死“焊后好不好”,主片體焊完先探傷,合格了再復測精度,“水平度開檔尺寸要卡到正負5毫米,主管高低差不能超正負4毫米,比給手機貼鋼化膜還精細”。
方案定了,首道貫口試焊當天,作業現場邊圍了不少人。倪宏偉盯著焊工調試設備,崔慶遠則屏息凝神攥著驗收表站在一旁。焊花在狹小空間里交織,兩焊工手腕起落間,焊縫像一條平順的銀線。焊完的瞬間,崔慶遠立馬拿探傷儀檢測。當屏幕顯示“一次性合格率98.6%”時,班組里爆發出歡呼聲。
更讓人驚喜的是,這套“對稱焊+精控法”還藏著不少“巧思”。倪宏偉發現,貼反光貼時順便標上焊接順序,焊工不用反復翻圖紙;給貫口配專屬焊工,誰焊的活兒誰負責,返修率直接降到零。“不是啥高大上的新技術,就是在痛點里‘摳’細節。”崔慶遠拿著焊完的貫口樣品說。這個曾經的“攔路虎”,成了班組里的“創新名片”。(賀文慧)
當新材料遇上新技術
10月27日,平齊504公里特大橋進行橋枕更換施工。此次施工所用橋枕為新型材料“連續玻璃長纖維增強發泡聚氨酯復合材料”,使用壽命長達50年,相對傳統鐵路橋枕15~20年的壽命提高了近3倍。
為保證橋枕順利更換,齊齊哈爾工務段齊齊哈爾路橋車間班組自制吊軌平車,全新的動力系統不再需要職工費力搬運,繩索懸掛裝置完全解決橋上作業空間不足的困境。自制吊軌平車投入使用后,大橋換枕效率提升3倍,人力節省60%。(劉楊)
彈簧“站不穩”?車間“變魔術”!
在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南昌南車輛段向塘修車車間檢修庫內,一套車鉤支撐座剛裝上,職工輕輕一試,彈簧穩穩居中,不偏不倚——這在過去,可是要反復校正、費勁“掰正”的麻煩事。
問題出在一個“小脾氣”上:支撐座內的復位彈簧裝配時容易歪斜,稍一受力就“跳出”定位槽。職工憑手感壓裝,全靠經驗“蒙”,正位率不高,返工頻繁,耽誤節拍不說,還埋下運行隱患。這種“看不見的卡滯”,一旦帶上線,遇上彎道或振動,車鉤擺動不暢,后果不堪設想。
痛點就是創新的起點。一線沒有等靠要,而是就地“變魔術”——幾位青工圍著工裝臺琢磨幾天,搞出“導向+限位”雙保險組裝經驗,被大伙兒笑稱為“彈簧正骨”。
這方法看著“土”,用起來靈。用一根細長導向銷,像“引路桿”一樣先一步插入彈簧中心孔,確保受力軸線不跑偏;再配合底部的環形限位臺,像“托盤”一樣穩住彈簧根部,防止側滑移位。壓裝過程一氣呵成,彈簧“直溜溜”入槽,再不“歪脖子”。
別小看這“一引一托”,它把靠“手感”的經驗活,變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動作。現場數據顯示,裝配一次正位率提升至99%以上,單套作業時間縮短近兩分鐘,車鉤檢修流水線節奏更穩、更順。
更關鍵的是,這“土法子”撬動了質量前移的思維轉變。過去是“裝完再查”,現在是“裝就裝對”;從“事后糾偏”到“過程防錯”,一個工裝改寫了一整套邏輯。
如今,這套經驗已在多個臺位“上崗”,沒有復雜電路,不靠智能算法,卻用最樸實的機械智慧,解決了最實在的生產難題。
在鐵路檢修一線,這樣的“微創新”正越來越多:它們不顯山露水,卻扎根于每一次“擰不緊”“對不準”的“學費”里;它們源自現場,是真正的“痛點轉化器”。(陳松)
28支“尖刀連”隊伍各有絕活
在云南臨清高速公路項目中,王家寨隧道因復雜多變的地質環境和極高的施工風險,在業內被稱為“世界性難題”。而中鐵隧道局“隧道攻堅克難尖刀連”憑借技術攻關和工法創新,不僅保證了施工安全,還大大提高了在高難區域的掘進效率。
中鐵隧道局制定并發布了《加強“尖刀連”建設工作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全國范圍內優選精兵強將,組織建立了28支能夠精準應對不同環境特點、各類急難險重任務的“尖刀連”隊伍。《意見》突出“尖刀連”能夠“一對一”安全、高效、精準解決重大施工難題的能力,不僅對連隊的人員組成結構有明確要求,結合施工區域的具體情況定位連隊的“拿手絕活”,還對“尖刀連”的考核、激勵制度進行了細化和創新。
“所有的‘尖刀連’成員均是集團優中選優,不僅要有能夠在關鍵時刻充當‘攻堅隊’‘破城錘’的集團協作作戰能力,又要有能夠扮演關鍵角色的技術領軍人。”中鐵隧道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了解,28支“尖刀連”中,有17支復雜地質隧道開挖隊伍、3支長大隧道TBM掘進隊伍、4支鐵路項目大機配套隊伍、2支大盾構掘進隊伍、1支注漿隊伍、1支洞庫開挖隊伍,保障不同類型工程穩步推進。
王家寨隧道地處強富水區,地質結構復雜多變,集團為此組建了“隧道攻堅克難尖刀連”,由云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剛擔任連長。針對強富水粉細砂地層面臨的諸多技術瓶頸,劉剛帶領連隊成員展開攻堅,采取新技術、運用新材料,用不到2個月的時間,便順利突破高難區域,有效保證了施工進度。
由中鐵隧道局施工的一段高原鐵路項目,面臨高寒、低氧、缺電、物資匱乏等難題,集團組建“勇擔使命尖刀連”,注重提升連隊成員的集體業務能力,在項目中攻克了穿越斷裂帶、巖爆、透水等風險,確保了施工安全和質量。
位于上海的崇太長江隧道項目,面臨著地理位置特殊、地質條件復雜以及“超大直徑盾構超長距離獨頭掘進”等難題挑戰。在集團支持下,項目成立了“領航江海尖刀連”,采用了智能感知、智能掘進、智能拼裝等九大智能建造技術,使相應崗位減少人工投入62人,掘進效率提升2倍以上,創造了超大直徑盾構單月掘進718米、平均超600米的行業紀錄。
“作為隧道施工的‘國家隊’‘先鋒隊’,要讓每個‘尖刀連’都‘腦子里有干貨,手上有絕活’,讓連隊成員真正做到適才適所,在崗位上最大限度發揮光熱。”該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每支“尖刀連”都注重專業引領,同時結合專業特長和發展方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拳頭隊伍。(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思遠 通訊員 宋寶華 初文強)
以前,安裝一根6米長、百公斤重的井下瓦斯管,需要4~6人肩扛手托一個小時,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倒
“礦山神器”改變井下管道鋪設方式
深秋,陜煤集團黃陵礦業百米井下巷道,一臺履帶車伸出長長的機械臂,穩穩抓起一根6米長、重約百公斤的瓦斯管,平穩舉到三四米高的巷道壁,精準對接到位;另一名工人在車載平臺上緊固法蘭螺栓,整個過程不到十分鐘。
“以前安裝,需要4~6人肩扛手托,用倒鏈、滑輪協作,喊著號子,忙碌一個小時,現在只需兩人就可輕松完成。”李師傅對這臺遙控機械贊不絕口。
55歲的李師傅長期從事井下管道鋪設與維護,對過去的安裝記憶猶新。“巷道凹凸不平,人力抬舉挪動容易滑倒,安裝位置高,需搭腳手架或站在皮帶架上用倒鏈吊裝,下方還得防護,全程高度緊張。”
“管道鋪設是礦井延伸和生產接續的關鍵環節,過去依賴人力,不僅勞動強度大,還存在管道滑落、人員墜落等安全風險。”擁有20多年礦井工作經驗的機電公司經理符大利決定研發替代人工作業的機械裝備。
組建團隊,深入井下調研,結合生產需求展開攻關。“僅機械臂的抓舉機構就修改了5稿,既要保證1噸的抓舉力,又不能損傷管道防腐層。”機電總廠廠長王志凱介紹,團隊還解決了巷道靈活轉向、舉升穩定性、井下防爆等技術難題。
經過近10個月的努力,礦用液壓管道安裝輔助車研制成功。該車具備重載液壓機械與高功率履帶驅動系統,采用1140伏高壓交流供電,可攀爬20度斜坡,機械臂抬升高度達5米,機械手可實現360度旋轉,適用于直徑100~600毫米的各類管道。遠程遙控功能使作業人員無需靠近高風險區域。
如今,井下瓦斯管道鋪設方式已徹底改變。機械臂替代人工完成高風險吊裝環節,工人無需再攀爬腳手架,安全風險大幅降低,工作效率提高5倍以上。之后,經過持續優化改進,裝備更貼合生產實際。
從“人抬肩扛”到機器搬運、“一鍵控”,從高風險作業到安全精準安裝,礦用液壓管道安裝輔助車的應用,不僅是井下管道安裝模式的顛覆性變革,更是煤礦行業智能化轉型的生動縮影。在智能化浪潮中,越來越多的“礦山神器”將深入井下,推動煤炭行業擺脫對人力的過度依賴,保障安全生產,助力高質量發展。(工人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張輝 記者 毛濃曦)
解決油液污染不再“老大難”
班組檢測裝備生出“透視眼”
10月26日8點,大慶油田中油電能熱電一公司技術監督部油化驗班的化驗室內,班長梅秀金和員工趙彥旭剛從1號機組現場取回渦輪機油和抗燃油樣,正有條不紊地進行一項又一項化驗操作。梅秀金緊盯激光顆粒計數儀器屏幕,精準捕捉油液中的“隱形病灶”。這套被他們運用得“出神入化”的檢測裝備,正是從生產痛點里“長”出來的創新利器。
以往機組換件后,油液污染是公認的“老大難”問題:含水量超標、雜質暗藏,單靠肉眼觀察的老辦法,很難查出問題根源;外委化驗需送往省電科院,不僅無法即時出結果,有時還要排隊等待1天,且費用較高。一旦油質“亮紅燈”,機組隨時面臨停機風險。“不能被難題卡脖子!”梅秀金帶領班組緊盯這一痛點,摸索出“儀器精測+靶向分析”的創新模式——用激光顆粒計數儀充當“透視眼”,精準鎖定油液中雜質的大小與數量,檢測精度較老辦法直接提升百倍。
前不久,2號機組油樣突然出現異常,抗燃油與渦輪機油的含水量、潔凈度雙雙超標。梅秀金帶領團隊4人,連續半個月扎根化驗室,采集300余組油樣檢測水含量,并用激光顆粒計數儀完成600余次潔凈度檢測。他們從密密麻麻的數據曲線中尋找規律,不僅精準揪出污染源頭,還測算出優化處理參數,為運行部濾油隊伍送上“定制方案”,讓同類問題的處置效率直接翻倍。團隊憑借實時數據調整處置策略,最終確保機組按時啟動,避免了不必要的停機損失。
“不是儀器有多神,是我們把痛點摸透了。”梅秀金的話道出了關鍵。這套在一線練就的“特效藥”,不僅破解了機組啟停時油質波動的老難題,讓檢修工作少走冤枉路,更大幅節省了外委化驗成本,用班組的硬實力為機組平穩運行筑牢了數據防線。(沈艷秋)
工人日報客戶端班組天地第454期
“班組天地”融媒體郵箱:
bztdrmt@163.com
歡迎分享你的班組故事
來稿請寫明投稿單位、投稿人及聯系方式
[編輯:楊冉冉]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