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并不意外。
賽道一旦被技術和專利圈住,爭論就會先安靜下來。
折疊屏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說白了,市場剛剛交出一份很清晰的成績單:截至 2025 年前三季度,華為在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拿下 68.9% 的份額——這是絕對的統治級數據,不是虛報。
IDC 的追蹤把數據擺在臺面上:出貨量、累計占比、以及品類回暖的節奏,全部指向一個結論:折疊屏市場正在進入“華為主導”的時代。
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別急著把它理解為“其他廠商不努力了”。
真正的原因,既簡單也殘酷——技術門檻+品牌溢價+專利策略,三管齊下,把所有小聰明都擋在門外。
先說門檻。
折疊屏不是把屏幕折一折就完事。
你要解決鉸鏈耐久、屏幕折痕、熱脹冷縮、封裝良率、三折/闊折的結構強度、整機厚度與手感、散熱、外殼材料、骨架剛性,還有系統適配和長年穩定的軟件體驗。
這些都不是一兩代能堆出來的。華為在折疊形態上做了連續的工程迭代,從鉸鏈材料到轉軸機構,從柔性屏封裝到整體耐用測試,都是多年投入換來的“看得見的厚度”。
這類積累把競爭者的入場門檻抬得很高。
再說品牌與價格。
折疊屏的售價普遍在 5000 元以上。誰能說服用戶花這筆錢,不只是靠參數表,而是靠“信任”。
長期穩定的產品體驗、線下售后、品牌形象——這些決定了用戶愿不愿意把高價交出來。華為在高端定位與用戶認知上做了多年鋪墊。
結果就是,當買家面對 6000、7000(以至上萬)的折疊屏機時,他們更愿意把錢投給看起來“更穩”的牌子。
最不能忽視的,是專利與供應鏈的博弈。
有些廠商過去靠“拿現成技術快速上量”。
他們用的是供應鏈里流通的成熟模塊、折疊屏的某些關鍵技術實現方案——但那背后往往牽扯專利費和授權協議。你可以走捷徑,但不能永遠躲在“窮舉式抄襲”的外衣下。
華為收緊了專利授權門檻之后,那些沒有提前把賬算清、沒有簽訂穩定合作的玩家,直接被斷供或被迫停更折疊機。市場一下子安靜了。因為,沒人愿意在法律和供貨風險之間賭博。
這“安靜”是表面的平和,背后其實有很強的選擇性淘汰機制。那些靠低價、靠短期營銷、靠“搭便車”策略沖量的廠商,被逐漸趕出第一梯隊。
折疊屏的競爭門檻不是靠一次補貼和一次促銷能彌補的。
它需要長期現金流支持研發,需要供應鏈掌控能力,需要大量的測試數據來支撐發布。這些都意味著,能進入并留在賽道的,必須真心投入進去。
那么,這個格局對用戶與行業的影響是什么?
短期看,用戶體驗有兩個方向:
一是“更穩的高端選擇”;
二是“更少的選擇、價格結構更集中”。當市場由多家競價變成少數幾家主導時,創新節奏可能會放慢,但質量門檻會被提升。
對那些愿意花錢買體驗的用戶,這其實是利好。對追求極致性價比的人來說,機會縮小了。
IDC 的數據也顯示出折疊屏出貨在回暖但結構集中在頭部廠商手中——這意味著折疊屏正在從小眾向更成熟的高端消費品過渡。
中期看,產業鏈會重新洗牌。
被斷供或被迫停更的廠商如果想回歸,只有兩條路:
一是大額授權費談妥,二是投入自主核心部件的研發或找到新的差異化路徑(比如形態創新、系統交互創新、增值服務等)。
但這兩條路都不便宜,也不可能立刻見效。短期內我們會看到折疊屏市場繼續由少數頭部玩家主導。
長期看,格局會如何演化?
有三種值得觀察的可能。
第一,頭部玩家持續累積,形成穩定高端市場。折疊屏變成像高端相機一樣,有明確的品牌層次。購買門檻仍高,但體驗與穩定性同步提高。
第二,技術下沉:當核心部件(如鉸鏈模塊、柔性屏封裝)逐漸實現標準化后,更多廠商可能以更低成本進入,但這需要時間和更廣泛的供應鏈成熟度。華為若選擇開放專利并推動模塊標準化,市場可能又會迎來第二波競爭。
第三,外部大牌入場改寫格局。假如蘋果或三星推出與之競爭的重磅產品,并在軟件與生態上下足功夫,那格局可能再一次被攪動。但眼下看,蘋果入場壓力還需時日,三星在全球市場仍有份額,但在中國本土的高端折疊生態里,華為占據顯著優勢。
一句話評價當前態勢:賽道“安靜”并非壞事。
它說明技術壁壘開始發揮作用。
它也提醒所有玩家:短期的“借力上量”不是長期策略。想在折疊屏領域贏,唯有兩件事能奏效——真金白銀的技術投入,和把專利、產能、體驗三者打通的持續執行力。
對普通消費者的建議也很中肯:想買折疊屏,就買“有口碑、有售后、有長期投入”的品牌;
別聽所謂“性價比折疊機”的快速宣傳。折疊屏不像普通直板機,退貨、維修、耐久性都考驗更高。買錯一臺,意味著后續幾年體驗都可能被拖累。
對競爭對手的忠告也同樣很直白,如果你指望用供應鏈“湊熱鬧”來上位,那就別做夢了。要么把賬算清楚,要么把錢投進去研發。
沒有捷徑。
折疊屏的下一輪“安靜”會是誰帶來的,也只有實踐能告訴我們答案。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