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內短劇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634億元,同比增長26%,繼續領跑數字內容賽道。在這片熱土上,紅果短劇以黑馬之姿殺出重圍,2025年9月,其月活躍用戶數已達2.36億,同比暴增近94%,穩坐短劇類應用頭把交椅。與此同時,紅果正在內測“短劇帶貨”功能,試圖將2億月活用戶與抖音電商鏈路全面打通,打造“觀看—種草—下單”的閉環體驗。這也意味著,中國短視頻內容生態正從“娛樂消費”邁入“交易賦能”的新階段。
然而,這場以“算法+短劇”為引擎的增長盛宴背后,是一場關于內容質量與用戶時長、流量效率與行業健康的深層博弈。盡管紅果在用戶規模、算法推薦、商業協同上優勢顯著,但其內容同質化、用戶沉迷爭議、盈利模式單一等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當整個行業從“長視頻IP化”進入“短劇碎片化”時代,紅果一手推動的“內容快消化”,究竟是創新突圍,還是飲鴆止渴?算法真的能打造出可持續的內容生態嗎?
被算法養大的“內容游民”
必須承認,背靠字節跳動這棵大樹,紅果在流量上的優勢確實明顯。不管是抖音、今日頭條持續給它導流,還是通過穿山甲聯盟從其他App引入用戶,都讓它從一出生就贏在了起跑線上。特別是在算法推薦這塊,字節的AI技術幫它實現了精準的內容分發和用戶匹配,建立起一道挺寬的“護城河”。再加上紅果自己大量供應像“霸總”“重生”“穿越”這類強爽點題材,也確實抓住了不少追求“即時滿足”的用戶。
但問題也同樣明顯。用戶量跑得是快,可賺錢的效率卻沒跟上。作為短劇平臺,它在內容采購,尤其是獨家版權和定制劇上投入很大;同時為了維持用戶增長和市場份額,又在創作者補貼和拉新上持續燒錢。結果就陷入了一個行業里常見的尷尬:用戶是來了不少,可賺來的錢大部分又被內容成本和營銷費用吃掉,最終落得“規模大卻不強、增長快卻不賺錢”。
更關鍵的是,紅果所依賴的“字節系生態支持”,至今沒能真正轉化為高粘性的用戶關系和穩定的平臺認知。引流方面,雖然能輕松從抖音這類超級App導入海量用戶,但這些用戶多數是“跟著內容走”,算法推什么就看什么,一旦內容結束或者推薦轉向,他們可能就離開了。
流量為王,內容隱憂
紅果短劇從誕生開始,就帶著字節跳動的鮮明基因,一切靠數據說話、快速試錯、追求流量最大化。從內容推送給誰、怎么吸引新用戶,到廣告怎么投、怎么往電商引流,這套打法幾乎覆蓋了短劇消費的每一個環節。在近幾年國內短視頻用戶增長已經見頂的背景下,這種“算法+短劇”的強運營模式,反而成了它逆勢增長的殺手锏。
必須承認,這一套在獲取用戶上效率極高。用戶從抖音、今日頭條等多個平臺可以一鍵跳轉,幾乎不費什么勁,馬上就能刷到自己可能愛看的短劇,決策和觀看的門檻都非常低。尤其在三四線城市和中老年群體里,紅果短劇幾乎成了他們配飯必備的“電子榨菜”。
更重要的是,紅果所依賴的“字節系優勢”,也就是強大的流量支持和高效的算法,正面臨內外雙重挑戰。
在國內,河馬劇場借助百度的搜索生態和信息流分發,用“短劇+問答”“短劇+搜索”這些差異化的玩法打入市場,用戶停留時間和完播率都很亮眼;B站則通過“創作激勵+社區運營”不斷孵化優質IP,已經在年輕人心里建立起“看短劇,上B站”的認知;優酷也聯合阿里電商生態,嘗試“劇內購物車”“品牌定制劇”等模式,商業變現走得更穩健。
再看國際層面,雖然紅果還沒大規模出海,但TikTok在海外遇到的監管壓力和內容本地化難題,已經給紅果的全球化之路提前敲響了警鐘。
所以說,盡管紅果短劇“流量龐大”,但在內容深度、用戶情感連接和品牌價值塑造這些更具長期價值的方面,正被各方強敵環伺,想要建立起持久、穩固的競爭壁壘,并不容易。
AI提速,內容短路?
面對市場對盈利能力的追問,近期紅果力推的兩個方向,“短劇帶貨”和“AI編劇輔助系統”,是尋求破局的關鍵落子。
在“短劇帶貨”方面,紅果正在小范圍測試將劇情與商品深度結合,用戶可在觀看過程中一鍵下單劇中同款。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短劇的“強情緒”屬性與電商的“理性決策”之間存在天然張力,如何在不破壞觀影體驗的前提下自然植入商品,如何保證商品質量與劇集調性匹配,都是巨大挑戰。若處理不當,極易引發用戶反感,損害內容根基。
而在“AI賦能創作”這一塊,紅果被曝光正在內測基于大模型的AI編劇助手,旨在輔助創作者生成大綱、優化臺詞、預測劇情熱點,但技術領先不等于藝術成功。AI目前仍是輔助工具,能提升套路化內容的產出速度,卻很難替代真正打動人心的創意和深度的人文關懷。過度依賴AI,甚至可能導致內容同質化加劇,進一步固化和窄化平臺的題材風格。
說到底,內容生態的深度與廣度,可能是紅果目前最核心的焦慮、也最難短期補齊的短板。雖然他們強調“服務于最廣大用戶的娛樂需求”,但與競爭對手相比,紅果的內容庫依然給人以“量大管飽但精品有限”、“爽點密集但回味不足”的印象,缺乏能夠定義平臺氣質、承載文化價值的標桿性作品。
讓一個好平臺“更賺錢”
面對眼下這種結構性的挑戰,紅果短劇確實得來一場徹底的自我升級了。不能繼續只做那個“流量的收割者”,得真正轉型成“價值的創造者”才行。
首先,內容上必須推動“品質升級”,不能一直停留在靠爽點吸引觀眾的階段。紅果在強情節、快節奏的爽劇上確實有優勢,這是基本盤,但也要開始布局更多元的內容類型。可以參考優酷的劇場模式,設立不同主題的短劇廠牌,鼓勵多樣化的題材和創新的表達方式。同時,要有意識地打造屬于紅果自己的原創IP,不能一直做內容的搬運工。這就意味著需要組建更專業的自制團隊,跟頭部創作者建立長期深度的合作,從源頭上提升內容的質量和獨特性。
其次,在社區運營上要嘗試“打破圈層”,不能光依賴算法推薦。現在紅果流量這么大,正是建立用戶關系的好時機。可以通過建立劇集粉絲社群、開發互動功能,比如讓觀眾選擇劇情走向、為喜歡的角色打榜,甚至鼓勵優質的二創內容,慢慢培養用戶的參與感和歸屬感。這一步其實挺關鍵的,等于是要改變過去字節系產品“重算法、輕關系”的習慣,把社區運營這一課補上。
最后在商業模式上,要敢于“跨界融合”,把短劇的場景優勢真正用起來。“短劇帶貨”這個方向沒錯,但做法可以更精細。比如成立專門的選品團隊,跟品牌方一起開發定制劇,讓內容和商品結合得更自然。同時也可以積極探索IP的衍生開發,跟字節旗下的游戲、小說等業務聯動,拓展價值的邊界。會員服務方面,除了去廣告,是不是可以提供更多獨家內容,比如番外篇、主演見面會、搶先看劇本等等,讓會員覺得這錢花得值,增強他們的忠誠度。
結語:
紅果短劇的爆發,是字節跳動流量帝國的又一次勝利,但也折射出中國短劇行業的集體焦慮,當流量紅利見頂、用戶審美升級,短劇該如何從“速食內容”蛻變為“數字消費品”?
短劇的本質是情緒生意。但情緒易逝,唯有價值永存。下一個五年,市場在意的不是紅果又收割了多少流量,而是它的內容能否成為一代人的文化記憶?它的生態能否超越“流量販運”,真正重構人與故事的關系?
短劇的窗口期仍在,但紅果的試錯時間不多了。
在嗶哩嗶哩的社區凝聚力、優酷的IP厚度、河馬劇場的下沉攻勢之下,紅果若不能盡快補齊內容與生態的短板,其“短劇之王”的寶座,或許只是曇花一現。

全部評論 (0)